从禅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本质无非在于启发学生自我醒觉。人一旦自我醒觉,就能自爱,自动,自发;能展现他的人生,喜欢自己,肯定自己。人的醒觉能力一经引发,就能看清事理,了解事物的真相;能不断从旧经验中前瞻新知,用清新的眼光去看周遭的事物,令自己心智不断地增长,走出自己的路。每一个人一旦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这样才会有脚踏实地的人生。如果不能依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去生活,无异就是否定自己,而导致生活的溃败及精神上的困扰与烦恼。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许多精神症状是由于自我适应上的矛盾,其特征是被“我要,但我不能”的心结所困。他们的内心不停地对话:“我要拼给你们看看!我要证明给你们看,我不差!”随后,他看看自己,则又对自己说:“我没有那些条件,我实际上办不到!”就在这“要”与“办不到”之间,产生失望的情绪,没有价值的感觉和莫名的不安、自卑和压力。最后,他开始逃避和防卫,终致产生精神症状和困扰,他的自我功能也就渐渐受损,人生随即面临残疾。 禅的教导是要每一个人依自己的根性因缘展现其人生,不要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这才能真正显露自己的能力。其实,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各种不同能力的人的结合。因此,教育的理念应该是各自展现所能,接纳自己,肯定自己。自我醒觉与实现不是用解说或认知教育得来的。由于它是一种实践的智慧,而不是一种知性的思考,所以在教导上必须特别重视生活的体验,在日常生活之中直接学习。因此,禅家特别强调“看脚下”的实践力行功夫。必须重视生活的磨练,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友爱和责任,学习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问题,就禅的观点来看,“它不属于知,也不属不知”,堕入知性的分辨就会疏离,一味地做白日梦,或者眼高手低,愤世嫉俗;若堕入不知,则变得愚迷懵懂。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培养自己实践的智慧,要活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之中。 从禅的观点来看,人生教育是无相的。也就是说生活的实践智慧,并不是用文字课本所能完全教导的,它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去历练,去陶冶,去判断,从而培养其智慧、态度和情操。人只有觉察到自己的根性因缘,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其潜能,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人生的路是由自己走出来的,不是老师或父母指定的,更不是命运安排的。因此,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造人生,而不是替他安排人生。每一个孩子,若能依照自己的现实条件,好好去发挥,就能过活泼有朝气的人生。 自我醒觉与肯定 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块宝。教育的目的,无非是教导他认识自己,展开他的人生,实现他的生命光辉。每个人天生与别人不同,能力各有所偏,兴趣殊异,遭遇的环境不同,根性与气质迥异。如果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要让自己活得跟别人一样,就是否定自己!禅家认为每一个人既然不同,就应该教他自我肯定,依照自己的能力、兴趣、因缘去过现实的生活,这现实的生活就是见性;倘非如此,就会自我迷失。每一个人都应该肯定自己,接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这才活得亲切、喜悦、幸福。如果一味在人群中追求虚名,沽名钓誉,无非是一场造作和虚幻,到头来就像火里的冰一样,是空而不实的。 今天的教育,由于过度强调智育,以升学为教育的唯一指标,结果疏忽了个人能力的开发、生活智慧的启迪,以及对生命的敬重与肯定。它导致文化生态的扭曲,个人精神生活的空虚,道德责任的虚弱与贫乏。 人必须透过“空”的修行功夫,把一切虚幻舍去,摒弃一切贪婪、嗔心、愚痴和执著,才能看清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实现真正的自己,这就是生活的最高智慧。每一个人都有潜能,要依照自己的潜能去生活,而不是摹仿别人过生活,这就是生命之实现。空却一切虚妄和造作,好好过现实的生活,便是禅家所说的“真空妙有”。 无形的教诲 禅家认为培养生活智慧必须从心灵的陶冶开始。由于教学的启发性本质流失了,我们几乎很少教导生活的智慧、适应的能力、深邃的思想以及实现幸福悦乐人生的活力。禅家是很重视生活智慧的陶冶和启发的,因为它能使一个人独立思考,自动地学习,有着清明开朗的态度,从而使人活得更有创意,不被色相所欺,不执著于偏狭的观念和见识。 对于现代人而言,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者社会教育,为了提升生活智慧,都要注重无相的教导:要在生活中陶冶心性,启发智慧,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子女一味读死书,只知道学校生活,不知道亲朋之谊;只学课本,不学待人接物;只想接受照顾,而不懂关心别人;只考虑自己,而不尊重别人。这样会使一个人的社会智慧变得愚昧,生活适应发生困难,人际关系变得僵化,思想、情感和感受性发生问题。这样一个人是很难有健康的心智和成功的人生。 缺乏生活智慧,就会经不起诱惑而误入歧途。因此,我们要重视无形的教导,在潜移默化之中,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有着深邃的人生智慧。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怀疑时,自信心也就自然地展现出来。 孩子天生是热心有责任感的,只要大人做家务时肯让他参与,孩子自然会流露热心。养尊处优的孩子总是缺少承担和坚忍的气度;缺乏多方面生活经验的孩子,经常表现着逃避和消极的行为。运水搬柴之类的家务差事,有助于个人心智的成长,它是一切神通和妙用的根源。孩子的好奇和好学是天生的,不要去压抑他们探究的天性和自然流露着的主动求知的态度。此外,同情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来源。佛家把同情解释为慈悲:慈是给予别人喜乐的能力,它的本质是服务;悲是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它的本质是救拔。孩子们若能学习这种能力,他的人生是健康的,待人是和睦的,处事是有眼光、有步骤的。切记!希望绝非野心的欲望,如果你教给孩子的是占有和欲利,那就会把孩子推入心灵上又饥又饿的地狱。 平常的教导 对于儿童或青少年的教育,如果以平常心去协助其学习,促进其身心成长,培养其生活适应和道德责任,自然会流露着好气氛,孩子也易于接受。父母或师长在指导孩子时,显得有理性,当然易于培养孩子的信心、好学和自主性。这样的教导方式,容易成功。 对子女的教育,如果强制其接受自己为他选择的目标,则爱会变成对子女乏味的束缚,责任和关注反而引起他的反抗。即使孩子全力以赴去完成你交代的目标,也无异于削足适履,抑制其潜能。 平常心不是一种造作或野心,更不是追求任何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羡慕,而是心平气和地看清事实,针对儿童与青少年的需要,作适当地回应,从而发生鼓励、引导、支持和启发的效果。平常心是教导的妙谛,它是一种清醒的智慧、认真踏实的态度和慈悲温柔的心怀。它没有野心,没有贪婪,而是透过临济大师所谓的“老婆心切”,去触动儿童和青少年心中的光明本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