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非常重要、实用而有益的修习方法(心智的发展)是:不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动手也好,动口也手,日常起居也好,从事公私工作也好,要时刻念兹在兹,了了分明于你的每一举动。或卧或立或坐或行,或安眠,或曲臂伸腿,回顾前瞻,穿衣吃饭,言谈静默,大小便利,凡此一切以及其他种种活动,你必须时时刻刻了了分明于你所作的每一动作。也就是说,你必须生活在当前的瞬间中,在现前的行为中。这并不是说你不应想到过去未来。相反,你安住在当下的行为中,一样可以想到过去未来。 一般的人并不生活在他们眼前的生活中。他们都生活在过去或未来里。虽然看外表他们似乎在此时此地做着什么,实际上,他们是生活在他们思想中的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在虚构的问题与苦闷中。通常他们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或对未来的欲望与悬想中。因此,他们并不生活在他们目前在做的工作里,也不乐于这眼前的工作。所以他们对现状不满、不开心,因而自然而然地也就不能对当前所做的工作献出全部身心了。 有时你在餐馆里,看见有人一面吃饭一边阅读,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事。他给你的印象他是一个大忙人,连吃东西都没有时间。你不知道他到底是在吃东西还是在阅读。你也许可以说他正在同时做两件事情,而实际上,他哪一样也没有做,哪一样也没有做好。他的心神不宁而紧张,不乐意做目前在做的事,不能生活在眼前的瞬间,不知不觉地愚蠢地想要逃避人生(这意思却不是说在吃饭的时候不可以和朋友谈天,问题是能不能保持正念)。 不论你想什么办法,你都无法逃避人生。只要你活着,不管是在村镇里,还是岩窟里,你必须面对人生而活着。真正的生活是眼前的瞬间,不是已经死掉而消逝了的过去的回忆,也不是尚未出生的未来的梦想。一个生活在眼前的瞬间中的人,所过的才是真正的人生,而他也是最快乐的人。 有人问佛,为什么他的弟子们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每天只吃一餐,却如此精神焕发?佛说:“他们不悔既往,不冥索将来。他们生活在现前的时间中,因此他们都神采奕奕。愚蠢的人又冥索未来又追悔过去,就像碧绿的芦苇在骄阳中被刈断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 修习念处法,并不是要你想或是觉得“我在做这个”、“我在做那个”。不对!恰好相反。 你一想到“我在做这个”,你就觉得有个自己而不能生活在你的行为中了。你是生活在“我存在”的意念里,而你的工作也就糟踏了。你应当完全忘了自己,而全心全意地浸润在工作中。一个演讲者一自觉到“我在对听众演讲”,他的讲词就会混乱,思绪也就不连贯了。但是,如果他一心讲演他的题目,整个地忘了自己,他的表现才是最好的。他一定讲得很精彩,解释得很明白。一切伟大的结构,艺术的、诗歌的、知识的、心灵的,都是在它们的创作人完全浸润在工作中的时候所产生的;在他们完全忘我而不自觉的时候产生的。 这个佛所传授的、在一切时中都要念念分明的念处法,也就是要生活在眼前的瞬间里,生活在眼前的活动里。禅宗的方法,也是脱胎于此项教导。在这种修习法门里,你无须实施某种特定的活动就能发展念念分明的能力。你只须随时了知你所做的一切事。你不必专为特定的修习方法花费一秒钟的宝贵时间。你只要养成经常警觉的习惯,不分昼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上,时刻都了了分明就可以了。以上所述的两种修习方法都与我们的身体有关。 还有一种发展心智的方法是关于我们的感受的:愉快的、不愉快的、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举一个例子:比方你正经验到一种不快乐而悲哀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头脑模糊不清,情绪低落。有时候,你甚至于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快的情绪。第一,你首先得训练自己不为不快的情绪而不快,不要为了烦恼而益增烦恼。而必须设法清楚地看到为什么会有不快、烦恼或悲哀的情绪。设法弄清它如何生起、生起的原因以及如何消失,如何止息。要以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去观察、审度它,不要有丝毫主观的反应;就象科学家观察事物一样。在这里,你也不可以用“我的感觉”、“我的情绪”等主观态度来看待它,而只能客观地把它视为“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你必须忘掉“我”的虚妄观念。你一旦看清它的本质,它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你心中就会对这种情绪渐渐地变得冷静平和,无动于衷,超脱自在。对于一切感受与情绪都应如此。 现在来谈谈有关心的修习。当你情感热烈奔放或泰然自若的时候,当你心中充满瞋恚嫉妒或是柔情慈悲时候,当你头脑昏迷惶惑或是清醒明了的时候,凡此等等,你要对这种种情况都了了分明。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常常不敢正视或羞于观察自心。所以我们宁愿逃避它。我们应当勇敢诚恳地去正视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镜中看自己的脸一样。 这时我们的态度,不是批评裁判,也不是分辨是非善恶,而只是单纯的观照。此刻你不是一位法官,而是一位科学家。你观察你自己的心,清清楚楚地看到它的真实性质,这样你就不会对种种情感情绪产生意象。这样一来,你就会变得超脱自在,能够如实了知万物的本来面目。 举一个例子来说:比方你生气了,气愤与憎恨使你失去了理性。奇怪而矛盾的是:一个生气的人并不真正地知道他在生气。一旦他察觉到这一心境,看到自己在生气,他的怒火就好像变得不好意思,似乎自知其可耻而开始平息。你应当审察它的性质,以及如何生起,如何消失。这时你须切记;不可想“我在生气”或想到“我的怒火”。你只须明白了知你生气的心情,以客观的态度去观照它。对一切情绪、情感与心境,都应采取这一态度。 另外还有一种对于伦理、心灵与理性方面的修习。用这种修习方法,你可以观照五盖: (一)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法。 这五盖就是防碍明觉、事实上也就是防碍心智进步的五种障碍。一个人如果被这五盖所覆蔽而不知怎样去祛除它们,他就不能分辨是非善恶。你也可以修习七觉支,就是: (一)念觉支:无论在从事精神活动或肉体活动的时候,要随时保持念念分明。 (二)择法觉支:钻研探究各种有关教义的问题。这包括一切宗教、伦理、以及哲学的学习、阅读、研究、讨论、交谈、和参加有关教义的专题演讲等。 (三)精进觉支:以坚定的决心,努力不懈地修行,以达究竟解脱。 (四)喜觉支:与消极、忧郁、悲愁正好相反的心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