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学者教授与净空老教授对话1

学佛,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讲述   2007/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真的是有一个难得的好机缘,我们中国的三所着名大学的三位着名的教授,北京大学的汤一介教授,清华大学的钱逊教授,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郭齐家教授。他们就中国传统的哲学的有关问题,譬如说像儒家和佛教的有关的问题,中国传统教育的问题,以及当今世界如何化解矛盾和冲突达至世界和平,种种令世人关注的问题,来请益于净空老教授,请净空老教授给我们开示。我今天先来介绍一下,来到我们演播室的钱逊教授,钱教授您好,钱逊教授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说起钱逊教授的话,大家可能对他的父亲更熟悉一些,他就是着名的我们二十世纪的国学大师钱穆教授的哲嗣。

  钱教授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他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想请净空老教授给我们开示。老教授曾经说过,就是佛的根是在儒,钱教授是想请老教授进一步的开示,说一说佛和儒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想这个问题的话,钱教授可能也是做过长期的思考,所以才把这个问题作为第一个问题提出来,因为这也关系到中国的传统思想的一个很根本性的问题。因为说到中国传统的文化,我们传统的思想,基本我们说到是儒道释三家,是支撑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那么其中最重要的好像就是佛和儒的关系,而佛和儒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的话,过去实际上也是错综复杂的。因为儒家是我们中国先秦就是确立的我们国家一种根本的哲学和思想,而佛教的话,其实是外来传入中国的。那么他们传入以后,这两种宗教之间、两种学说之间就一直在发生一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方面,我想先请教一下钱教授,就这方面关于儒和佛的关系,您过去已经做过一些什么样的思考?

  钱教授:其实我对佛教了解很少,我提了这个问题,我是从最近这几年,我退休以后一直主要是在做一些普及和儒教传统思想的一些事,而接触比较多的儿童读经这些事情。这里面我就逐渐看到这么两个现象,一个就是现在在推广读经的中间,可以说大部分人,甚至绝大部分人是佛教的居士,有很多。因为两岸小学里面在做的,也一起开会,但我没有统计过,有人就告诉我是可能有百分之八十,有人说可能还要更多。那么这是一个现象。通过和他们接触里面,他们就都提到净空老法师或者老教授,他这些年一直特别是提倡要读《弟子规》。在有一个讲话里面提到说儒是佛之根,要是不了解这是最起码的儒学的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话,他也进不了佛的这个门。所以这些下来,我觉得就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我们大家都关心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样能够改变我们现在这样的社会风气,能够就是对下一代进行教育,改变社会风气,来使得社会更加和谐。在这个中间大家都要努力,有佛教方面的,有儒家的。这个中间就发生了一种好像儒和佛有种新的一种交融,新的一种关系。是不是说我们在这样的时代,这样一个共同面临这么一个现象,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改变我们社会的风气,怎么能够营造一个和平的将来,在这个中间是不是我们会期望着儒学和佛教之间会有新的关系的一种形成。我就想这么一个问题,我就想听听老法师的想法、意见。

  老和尚:实在讲,古圣先贤他们的思想见解、自己的学习以及教学都非常接近。去年,我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办了一个活动,很难得,我们做为主办单位。我们国家的大使章新胜先生,他是我们的教育部副部长,两次我们在一起吃饭。他就问我,他说:佛跟道是宗教,儒算不算宗教?我告诉他,我说儒释道都不是宗教。他很惊讶,他说这怎么?我说:原本它们确实不是宗教,是学派,这个在历史上也看到;以后演变成宗教,我们也不能够不承认它,应该是要承认它。但是我们学是学学术,我们不学宗教。你看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你看他的历史,他跟孔子一样,他十九岁舍弃王位,抛弃了荣华富贵的生活,他到外面去求学。

  主持人:他十九岁,孔子十五有志于学。

  老和尚:对!十九岁出去求学,当时印度也是宗教之国,也是哲学学术之国,它那个境界都很高。它有个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修定,不管是学派也好,是宗教也好,它都修禅定,让你整个情绪心念静下来,从这个里面去领悟。所以释迦从十九岁到三十岁,十二年,这十二年,你看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他是王子的身分,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又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所以他在印度当时学术界跟宗教界那些顶尖的大师级的,他都亲近过。十二年可以说是他学习就没有地方再学了,统统学了,不用再学了。他跑到恒河边上找棵大树,以后称为菩提树,那时候不叫菩提树,一棵大树底下坐下来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东西统统放下,这一放下就开悟了。

  开悟之后,他问题解决了。因为十二年所学的,他有几个问题不能解决,譬如说六道轮回的问题,这个东西在禅定当中,他能够突破六道空间的维次,他都能接触的到,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没人能答覆。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还有没有其他的世界?这个都是不能解答的。所以他统统放下,入更深一层的禅定,把这个全放下之后,豁然大悟。所以这些问题全都明白了。

  主持人:这就叫做觉悟。

  老和尚:觉悟,这叫觉悟,这真正叫觉悟。觉悟之后,他才真正明了,这《华严经》里面就说出来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如来是讲的自性,就是你自性里面有真正的智慧,有真正的德行,有真正的才艺。有德包括了能力,相是包括相好,我们今天讲的福报,一切都具足,都是在自性里面。所以以后佛教它所追求的就是叫你要明心见性。八万四千法门,所有宗派,最后的终极的目标,就是要明心见性,净土宗也不例外。你舍弃这个目标,那在佛法里层次就低了,最高的层次是明心见性。

  主持人:就是所谓华严境界如是如是。

  老和尚:对,不错。他这是给我们做了个很好的表演,做给我们看,让我们从这个里面去领悟,就是你可以学。你看释迦求学,世间什么东西他都学,学到最后要能放下,如果不放下就变成障碍,这个障碍在佛教的名词叫所知障。障分为两种,一个烦恼是障碍,你所知道的东西是障碍。

  主持人:这所知道的障碍比烦恼有时候还可怕。

  老和尚:对,不错,是这样的。放下之后,你问题解决了。放下之后,你对于你所学的就更透彻,你在运用的时候就更灵活,现在讲的是完全达到了艺术化。生活艺术化,工作艺术化,处事待人接物艺术化,所以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他生活在喜悦当中。一个人生活在喜悦当中,就不会衰老,也就不容易得病。疾病跟衰老都是忧虑,所谓“忧能使人老”,这个话很有道理。他没有忧虑,他没有牵挂,确实得大自在。这是做这么一个示现给我们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