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体的智慧与护持精神, 共同改善众生的心灵品质,是对人心‘从根救起’的第一步。也是修福同时修慧的高尚道德,及高品质功德。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世寿的长短及色身的强弱,而在于善自利用有限的生命,为众生谋取福利,为世界留下贡献。 ◎有德行的人,受人尊敬、称赞,本人更加会谦虚。万一被人诽谤、损毁时,本人更会加强检讨。 ◎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中,可能都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深水’,有时这些水会化为奔腾的激流,不断溅起飞沫,而以弯曲的形态,流注到‘情欲’的泥沼中。 ◎佛陀一再的说:人生是‘苦’,是很有道理的,那‘苦’的感受,正是生命觉醒的原动力。 人必在‘受苦、受难’的环境中,‘人性’最高的‘情操’,才会被逼显出来的。 ◎常怀惭愧、谦卑的心,你会发觉自己是多么地幸福。惭愧心使你心地庄严,人生更光明、更喜悦,而怀谦卑之心,则使你丰富了人生的旅途。 ◎恨就是牢狱,被囚禁在里面的人是我自己,而非我所憎恨之人。 ◎身为修道人,是不能有退休的念头,或有罢工的行为。那就是人心用事,是不屑一顾的。 ◎烦恼固然是众生苦厄的根源,而执着同样是一个人受苦的主因。 ◎为了保持某种‘形象’,而去装模作样、失去天真,这种伪装自己的人,实在可怜。禅心、悲心、佛心 ◎待人,不管别人好不好,自己要做得好。处事,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要做得对。 ◎抱着‘爱心’来对待世间上的一切,生活是快乐的,世界是美丽的,娑婆就是净土。如果对世间充满了嗔恨,清凉的佛土也会变成火宅。 ◎人,很容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患得患失,感到痛苦。所以,想要快乐、欢喜,内心的‘定力’是非常重要的。 ◎‘心’,要自己去掌握,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终生受用不尽。 ◎参禅修道,除了开拓福德、智慧外,更要能长养慈悲心,而以禅心、悲心加上佛心来净化心灵。 ◎禅,是要我们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地,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人生就是放不下,所以只好把执着、烦恼背在心上,流浪生死,无有休期。 ◎如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请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份剥除,使生命回归于清纯及空虚,让历尽折磨的精神,超越了世间的名利价值,得到真正的自在与超脱。 ◎成功者,有赢取别人掌声的决心,也要有给别人掌声的雅量。 ◎‘戒’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可以修身,提起正念,培养身心,是一种心灵的提升,让人在自然欢喜中遵守。 ◎如能体悟‘缘起性空’的真理,就能了解到事物虽有千差万别,当体即是‘空’。于行、住、坐、卧中即能自在无碍,并由无尽的烦恼中得到解脱。 ◎时间是实现理想最根本的资源,要好好把握与利用。 ◎受戒,并不是桎梏,而是保护自己、稳定自己、增长智慧,进而圆满生命的‘地基’,圆融修行的‘梁柱’,也是实践佛法的‘梯阶’。真心、真意、真情、真爱 ◎‘心’,是我们最险的敌人,也是最好的朋友,能将‘心’跳出物欲的囹圄,再用佛法来庄严身心,那我们的人生道路,将会越走越踏实。 ◎‘因果观’是肯定人生方向、上进及修行乐观进取的真理。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广植善因,必能为此生或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人生。 ◎‘我执’是修行者的最大敌人,它能障碍智性、蒙蔽真理。如果没有透过克服我执的修持,你可能还是随波飘荡在宿命的生死海中,做了‘我执’的忠实奴隶,而与‘大自在’绝缘。 ◎世间的一切功名富贵,是人之所欲,拥有是一种‘福报’。而放下,却是智慧与心境的升华。 ◎丰富的生命,乃是一个体现的生命,乃是大我完成而非小我的成就,也就是大公无私的奉献牺牲。 ◎修行的功课,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就是说你于日常生活中,怎样去与人、事、物相处。 ◎知足常乐,就算人生拥有再多的金钱、物质与财富,也买不到一分真正快乐和真心、真意、真情、真爱,进而深深觉得人生最富有的,或许就是拥有一分‘清贫’的滋味吧! ◎修行,若非趋向于‘智慧的开发’、‘烦恼的断除’,那么一切所谓的修行,都不是佛法的修行。 ◎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是知足,一个知足的人,他内心充满着安祥与快乐,而一个不知足的人,他的内心则充满着埋怨与不安。 ◎一位真正在修道的人,定会在受苦当中去感恩、去忏悔, 而不会去埋怨。 ◎拥有‘正观’的人,即使受苦,也能够因为自己光明而正确的人生观,让受苦转成福报,转识成智。 ◎戒律不是一道围墙,也不是隔阂,戒律应该是一艘船,一艘前往自己心中理念的船。
智慧之光
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养, 唯有智慧才能庄严真正的爱, 而在智慧的引导之下, 爱心才能发挥真正的善行, 也唯有用智慧, 才能免除那伪装的爱心。 ◎皈依‘自性佛’,是对自己的一份承诺与自信。承诺的是从皈依的那天开始,自己必须用心恒长的学习佛陀之精神与教诲,为自己行为的依止。而自信的是,必将因此而超越,提升自性,相信自己不会轻易受外在的影响而迷失。 ◎‘悟’得从身心开悟,认清‘我相’只是因缘假合而已,不是真正的自我,当‘真我’醒觉时,自可觉悟。 ◎修行,是美好的事,因为生命将有转机而美好。修行也是一件苦差事,要能一次次地扫除心尘念垢。 ◎修行人与没有修行的人之不同处,在于为人处事上,都先要有因果观念及慈悲精神,并且能任劳任怨。这必得每一个修行人所建立之‘戒定慧’的内在涵养在内。 ◎‘悟’的本质,就是看出因缘、因果,‘悟’要不断的看出因缘、因果关系的过程,也就是说,能看出因缘、因果关系,才能衍生‘智慧’,才能得‘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