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谨: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4)

五】 因为“阿弥陀”这三个字的意思,无法用少数几个中文字表达出来,于是就照梵文名号译音。根据巴利文的发音,或根据后期的梵文发音,对于“阿弥陀”的:“陀”字,就念成“达”的字音。总之,“阿弥陀”即是无量

五】

因为“阿弥陀”这三个字的意思,无法用少数几个中文字表达出来,于是就照梵文名号译音。根据巴利文的发音,或根据后期的梵文发音,对于“阿弥陀”的:“陀”字,就念成“达”的字音。总之,“阿弥陀”即是无量寿、无量光。这便是一个大秘密。光和寿,代表空间和时间。“阿弥陀”即包括了无量美好的、殊胜的时间与空间。一切物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有生灭,只有时间、空间---光寿无量,没有生灭。它充满了法界,尽法界、遍虚空,无处没有光。白色白光,红色红光,黄色黄光,蓝色蓝光,黑色的也有光。虽然说:现代的光学常识.把光与色加以界说,白是融射一切光的表色,黑是隐没一切光的表色。其实,黑只是不反射光的相,它同为光之体所含摄。五彩、七彩、多彩的光,只因光波长短的不同,它所显示的表相 ---光色即有不同。而光是无所不在,无所灭处的。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无不在佛光普照之中。但虚空无尽,法界无穷。诸佛性光,也无穷尽。

无量寿、无量光的“阿弥陀佛”,他究竟在哪里?我们的身心内外,无所不在,处处都在。那么,这光从何而来?从眼前的电灯光而言,它是从电能发生的,而电能是从宇宙间的能源而来的。但“能”又从何而来呢?最初最初的能,不是物理的,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自性光所感发的。所以“阿弥陀佛”无量寿光,即是我们的自性心光。念“南无阿弥陀佛”,自性心光就出现了。并且光与音声都同时遍满。心光通于佛性,佛性自在心光。

光有很多层次,有很深奥的内涵,随便介绍出来。在有些学习密宗的人看来,是一项很严重的事。但在我的观念中,密宗与显教本无差别,无所谓密与不密。一切都就公之世人。“道”是天下的公道,有利于人的,不应该保守什么秘密。如果另有秘密,而不可传,岂非佛法也有藏私吗?既然不能公开,尚须藏密,则此秘密何以值得相信?大公无私的道,不属于我之所有,也不属于任何人所应该秘密拥有的。这就好比空气、阳光,人人都有权分享,应该获得。所以不管显密,只要有益人群的,凡是所知的,都可以付出,一切都布施,一切都供养,不必藏为己有。真的秘密,秘密在每一位自己的身心中。所以云门禅师说:“我有一宝,秘在形山。”

光有子光、母光。凡有相的光明,都是子光。眼前的灯不是物理世界的子光。假如将灯熄了,一片黑暗,黑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在电灯光中念佛,灯熄了,就在黑暗中,照念下去。念久了,自性心光发出,与“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光融接了,在黑暗中也自发现光明照耀,这种境界,不是想像所得。

要知道,我们人类是在白天的日光中才能看见东西的生物。在这个世界中,有比人类更多的众生,在白天日光的强度下,看不见东西的众生,更多的不知其数。如蝙蝠、猫头鹰、虫孚等等,有的反而要在黯淡的光线下才能看得见东西。他们都在黑夜才出来活动,它们有的看见日光,反而受不了,甚至会导致死亡。各各众生的业力不同,感光就不同。所以“阿弥陀佛”也在它们中间放出各各感应不同的光。大家须要懂得这个秘要,才可了知佛的慈悲广大心愿。

当你念佛,念到光明现前的时候,不要执着它就是胜境。这种光明还是子光,不是母光。到了一念不生,清净圆明,既无所谓光,也无所谓不光,自性心光现前,方可与“阿弥陀佛”的心光相接了。如果你在念佛时,见到有相的光明,便以为是“阿弥陀佛”放出光来接引你了,那就未免太小器了。那你拿四十元买一支手电筒,轻轻用手指一按,就会发出光亮,岂非比念佛打坐要便宜得多! 总之,有相光明,还是子光。换言之,它是母光的反映。有些人在静坐中,发现了光,就很高兴,认为自己有功夫,有道行了,这才是傻瓜。岂不闻佛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属虚妄。”所以必须了知,那是子光,不是母光。

那么这类的有相光明好不好呢?不执着就好,执着了就不好。如果不执着、不着相,那有相的光明,与自性心光便自渐渐融会一体。如果执着了,便落在生灭妄缘中,那就不好了。所以说,持名念佛,如果能体会得佛号无量寿光的涵义,那就更好。再说持名念佛的法门,也即通于普贤如来和观自在菩萨的大光明藏的法门,光寿无量,无所在而无所不在。
【六】

其次,修“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有三本大经,最好先要了解。(一)《无量寿经》、(二)《观无量寿经》、(三)《阿弥陀经》。后世的习惯,对《阿弥陀经》,称之为小本《弥陀经》。因为内容扼要,经文字数较少,故叫小本,能熟读三经,对于净土法门,必可了然于心。

归纳起来,修持净土,除“持名念佛”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法门,现在先介绍简略的“观想念佛”。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及《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

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而是造善业,进而修造成佛的菩提大业。观想就是转业的方法,因为观想也是“见”、“思”的境界。在凡夫的“见”、“思”上,未曾明道,一切皆在无明杂染中乱起“见”、“思”,所以叫做“见思惑”。明道以后的“见”则转为般若智的见地;“思”则转为“正思惟”的观照成就。一念之间,转识成智的关键即在此,只要将此一念转过来就行。可是多少修行人,最难得的便在此无可着力的一转啊!

观想念佛有许多方法,将来如有机缘,再作详细讲述,现在先简略说一容易做到的方法。

首先,应请一尊庄严相好的佛像。或雕、或塑、或画、或磁造、或铜质都可以。修习者,自身或立、或坐---跏趺坐,须面对佛像。但佛像的头面,必须略高过于自己的头额,佛相的双目与自己双目平视而略高些许。自己看着佛的眉间,或清净妙目,这样长留影像。不管他是真身佛或塑造画像的佛,初步只须存念观想清清明明习惯性所见的影像,“系心一缘”,念念不忘。但是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刹那间是不容易观起来的。因此,初修者,或者只观佛像眉间的一点亮光,或观佛的清净妙目也可。这样也就是“系心一缘”的念佛法门。但有人看见佛的双目笑了,自己也笑了,这却不可以。因为,动了散乱心念。此时仍应一心不乱,系心一缘的观想下去。观好以后,有了深刻印象,不须太加着意,渐渐的,随时随地,都有“阿弥陀佛”一点亮光的深刻印象现前,而此心念中的“阿弥陀佛”,念念不忘。乃至观佛全身,以及极乐世界的 净土境界,一一历历分明.这样便是初基的观想成就。在开始修观的时候,也可以直接观佛的全身,或观佛像胸前的“卐”放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