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幸福在一念之间(第二集)(3)

这个魔,心魔,入心了,逞强好胜,嫉妒心就很强。看到同学考试考得比我好,心里很不高兴:运气好而已,有什么了不起。虽然心里这么想,还得要装着很祝福他的样子,“哎呀,恭喜啦,考得不错。” 所以就从这些情况当


    这个魔,心魔,入心了,逞强好胜,嫉妒心就很强。看到同学考试考得比我好,心里很不高兴:运气好而已,有什么了不起。虽然心里这么想,还得要装着很祝福他的样子,“哎呀,恭喜啦,考得不错。”

    所以就从这些情况当中,养成了心口不一。心口不一,就不真诚了,人一不真诚了,这个心性就是折自己的福啊。尤其形成了嫉妒,或者瞧不起人,为什么?逞强好胜,人家考得比我差了,很高兴。所以福气在哪里漏掉了?一念之间啊。跟常道相应,就积福;跟常道不相应,就折福。所以世间人要会算。

    诸位朋友,我们有两本账本:一本是银行的账本,这看得到的;一本是看不到的账本,是我们积了多少善行,以后会福气现前,就像种田一样。但是大家要注意,再多的钱也化不了灾难。大家看,每一个大灾难来的时候,请问有没有有钱人死了?有。对啊,那他的钱能不能化他的灾难?化不了哦,只有行善积德才能化灾难。

    所以告诉大家,人世间有两件事不能等:“行孝”跟“行善”。我们看到很多很有钱的人,因为没有积德,他身边很重要的亲人去世了,甚至于是他自己去世了,那个钱也买不回这身边人的寿命,因为凶灾来了。所以行善要及时啊,我们不能变成守财奴,就不好啦。

    所以,这个心,人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知道问题根本,要解决就不难了。而我们刚刚说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从事教育的人。因为我常常看报纸,现在社会上确实有种种的现象,一些行为不是很好:家庭冲突了,人与人冲突了。我在看这个报纸的时候,都觉得每件事都跟我有关系。比方说,有一个官员贪污了,我会先注意看他的名字,哎呀,好险,不是我的学生。比方,我看到一个报导:一个博士不孝顺父母,我一看,哎呀,不是我的学生,好险。请问大家,假如你的学生是博士,但是他跟妻子没办法相处,离婚了,你会不会高兴?假如你的学生是博士,他却高科技犯罪,你还会不会拍着胸脯说,“我的学生是博士”?会不会?不会啦。假如你的学生当官了贪污,我相信你连提都不敢提。

    所以当老师,“任重而道远”,社会当中每一个现象都跟我们有关系。所以我很谨慎在看报纸,因为我很怕以后阎罗王常常找我去问话,“你教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教了《弟子规》没有?”“哦,有有有。”“好,你可以回去了。”假如没教,哎呀,这我失职了。

    所以每一个社会不好的现象出现的时候,都值得每一个家庭,值得学校,值得整个社会,尤其社会的领导者思考。那是结果,原因是什么?没有教他做人,你能怪他吗?“人不学,不知道”,这《礼记·学记》告诉我们,你怎么可以责怪他呢?“人不学,不知义”。

    而《三字经》里面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思考,叫“养不教,父之过”,这个“父”包含母亲,叫“父母过”。你不要看完之后,马上“都是我先生的事,不干我的事。”那个“父”就是指“父母”了。“教不严,师之惰”。

    我今天不是来吓大家的,我是告诉大家,责任重大是大福,也有可能是大祸。那请问大家,要拿起大福还是大祸?谁都知道要拿起大福。大到什么程度呢?孔老夫子是我们的好榜样,孔老夫子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开山祖师。他是私人办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一生尽心尽力、不疲不厌的教育学生。他福气大不大?你们身边没有孔子的后代吗?我来马来西亚都遇到两个了,你们都没遇到?很大哦,传到现在八十几代了,很兴旺,他的后代上百万人,而且都很有成就。我们在南京办课程的时候,一次办课程来了四代孔子的后代,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共聚一堂,一起拍照。结果七十四代最年轻,他的辈分最高。福报这么大,为什么?他承先启后,利益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后代,所以他福当然大。

    那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学贵立志,要有远大的志向。所以学儒就学孔子,我们以孔子为榜样,因为我们跟他是同行,是不?有志气啊,“圣与贤,可驯致”,孔子做得到,我也能做得到。我看到已经有朋友,你现在的眼睛是炯炯有神,放光了。“我从今天开始,就是效法孔子,我的念头、我的一言一行,都以孔子为榜样。”这个人不得了,为什么?“知耻近乎勇”,他知道羞耻:我的德行要效法孔子,我的行为比不上孔子,我觉得很羞耻。这叫“德比于上则知耻”。“欲比于下则知足”,欲望、享受,我们跟一般百姓去比就好了,你不要去跟很有钱的人比。人比人会怎么样?气死人。

    而且说实在的,那个欲望要有节度。欲望没有节度,吃也要吃贵的,穿也要穿贵的。你说现在人吃饭,喝酒,哪叫享受,那叫自残,那不叫喝酒,那叫灌酒,是不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家以前的人喝酒是怎么喝的,那个酒杯上面有两根装备,它的设计就是这样。为什么那个酒杯还要有两根金属出来呢?因为它就告诉我们,喝酒要适度,喝太大口,你眼睛都瞎了。真的,酒精中毒,眼睛就完了,所以古人都知道要有度。现在人XO,咕噜咕噜咕噜,那哪叫喝酒?

    然后吃饭,一天最多你吃三餐嘛,现在人一天吃五餐的都有。“我钱多,要你管,我喜欢吃。”所以现在人不懂得一句话,叫“病从口入”。吃一大堆,吃到身体坏了。请问大家,三十年前有没有听过癌症?现在你身边没听到都奇怪,三十年前没有的病,现在一堆。所以这个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所以有一句话,应酬多的人,叫“上顿陪,下顿又陪,终于陪出胃下垂。”吃到最后,身体都吃坏了。所以现在年纪大的人见面都说,我们是闽南人讲,“吃差一点,吃差一点啦”,就是吃坏一点,不要吃太好了。吃太好,那个胆固醇太高,高血压。多吃些青菜豆腐,营养够就好了,现在不是营养不良,现在统统病都是营养过剩。

    你说穿也要穿好的,出去买衣服,太太在那里挑衣服,衣橱里的衣服总是少一件,在那挑、挑。挑到喜欢的,“买了,买了。”她的先生在旁边说,“麦啦,麦啦。”解释一下,这个“麦啦”是闽南话,“不要啦,不要啦。”所以告诉大家,人生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这个是因为我有一个长辈,他说他结婚以前,在谈朋友的时候觉得,女人其实满好养的,才吃那么一点点。后来,他结完婚之后开悟了,吃的东西很便宜,衣服很贵啊。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