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17[海口](3)

当信任都建立好之后,事情还没结束,所以「人情练达皆文章」,要能把一件事做圆满要有高度智慧,所以信任够了之后,当我们在劝的时候我们还要观察时机,而劝别人,你一定要先反观回来你的存心。我们常常,小朋友很

  当信任都建立好之后,事情还没结束,所以「人情练达皆文章」,要能把一件事做圆满要有高度智慧,所以信任够了之后,当我们在劝的时候我们还要观察时机,而劝别人,你一定要先反观回来你的存心。我们常常,小朋友很喜欢告状,过来说某某同学怎么样,某某同学又怎么样。我们没有急著要去处理另外一个同学,我们会先问这位同学说,你告这个同学的状,你的存心是要帮他,还是幸灾乐祸?这个孩子想了一下,没说话。我们接著说,假如你是真心要帮助这个朋友,那你不需要来跟老师告状,你直接好言好语去劝这个同学。一些比较善良的学生他真的就听懂,他一过去之后,两个同学就手拉手走过来,因为你在平常的课堂都有给他一些引导,那一过来,这个被劝的朋友就说刚刚某某同学劝我,他很替我著想,那就一团和气。假如你不去引导孩子看自己的存心,那到时候这个来告密,那个来告密,蔚为风气,你会忙得焦头烂额,到最后你还会拍桌子,好了,不要说了,怎么只看别人的缺点!所以劝别人,我们要先问自己的存心如何,是真实的希望对方好,那你这件事会做得圆满,因为人有真诚心,一定会想到好的方法,进而去做。

  那劝谏的时机在哪?《弟子规》有没有教?劝谏的时机说「谏不入,悦复谏」,心情好的时候再劝,还有「规过於私室」,劝别人的时候要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这样他面子挂不住。他每天想到这些人都知道我哪里错了,他哪还有心思去改过,所以要规过於私室,私底下劝比较好,所以我们要洞察时机,比方说「交浅不言深」,这个也要看时机。

  再来,你跟一个人劝的时候,你要看他的水准,进而调整你的言语,他的水平在中以下,你言语不能太深奥,不然他听了一头雾水。所以《论语》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程度以下,你不要用上等人的言语、态度跟他讲,他听不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所以除了时机点,你还要看这个人的水平到哪里,当你都能观察到这些点点滴滴的差别,你劝人效果就会很好。

  我们再来看态度、方法,劝别人要用什么态度?在《弟子规》里面说「怡吾色,柔吾声」,是不是对每个人都「怡吾色,柔吾声」?对大部分的人「怡吾色,柔吾声」很好,人家欢喜接受,尤其在对待父母,所以在「入则孝」说要「怡吾色,柔吾声」,纵使你再有理,对父母的时候能不能像在训斥晚辈一样?那你的父亲绝对不能接受,所以对长者一定是「怡吾色,柔吾声」。请问对晚辈的时候要不要「怡吾色,柔吾声」?看情况。有时候这个孩子很没信心,你跟他讲话很凶,他怕死了,这个时候可以比较轻声细语跟他交代。有些孩子很傲慢,你还跟他轻声细语,他都不把你当一回事,这个时候你就要有所威严。所以面对晚辈我们要看情况,面对长辈态度一定要好。面对平辈「怡吾色,柔吾声」也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些关键点的时候,当你的朋友刚好在颠倒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怡吾色,柔吾声」,他会不会醒?他醒不过来,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假如信任很够的时候,你该现怒目金刚你还得现怒目金刚。

  我记得我有一个朋友,刚好他人生面临一个很大的一个冲突点,所以整个情绪非常不好,到我家本来是要念书,结果一坐下来苦水吐了半个小时,讲得很气愤,我静静的让他把苦水吐完。吐完之后,我又针对他吐的这些苦水重新告诉他,你就是哪里做不好才会造成这个结果,结果我又还了他半个小时,很凶。因为他已经,我们说歇斯底里了,已经是失控了,这个时候你要用正气震慑他,所以我足足回敬了他半个小时,他这半个小时一句话也没有插进来,因为我太凶了,讲完之后,他回去了。

  隔天一大早打电话给我,他说他活了三十几年,昨天接到了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我一听觉得很愧疚,人家昨天生日,我还给人家骂了一顿,但是我打从心里佩服他,为什么?朋友这么样直言不讳,他马上能转变他的心态,所以这个人有大福。所以人的福在什么?福在受谏,可以接受别人对你的规劝,那你后福无穷。我这个朋友本来人生走到几乎是已经是悬崖勒马了,现在反转过来,日子过得挺好。所以他的福在哪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他有雅量接受别人的奉劝。那个时候也是因为我观察时机,因为确实他对我信任很够,我们才敢用这种态度去面对他,而这种态度绝对不是发脾气,绝对不是,我们清楚明白,还是为他著想。所以是发脾气还是为人著想,还要问问你自己。

  假如你的存心对了,你的时机也没错,态度、方法也对,那还是没有效果,这个时候怎么办?其实不是没有效果,我们来看一个图。人的生活行为都有一个惯性,一个习惯,不只人,万物都有一个惯性,所以在物理学当中叫做「惯性定律」。你要推动一个东西的惯性,比方说我们一杯水放在这里,你要推它的时候,一开始力量太小会不会动?你力量要慢慢加大,大到突破了它的静的惯性,叫「静摩擦力」,一突破了就动起来,结果一动,你就不用那么累了,所以推动的时候一定要到哪?到突破静摩擦力,它马上变到「动摩擦力」,就比较顺了。所以你要劝别人改变他的行为也有一段过程,那你推到这里都说「你看我推都没用」,有没有用?有,是还没到那个力度,继续努力怎么样?这个过程要耐性,等有一天突然动起来了,他就慢慢能自我要求,你就不用再推了,可是这一段过程,你不能推到这里说「没用,不推了」,那前功尽弃了。所以万事万物的理都相容的,物理的原理跟化学的原理拿到人生来还是用得上。所以我们要观察,当时机还没到,要用耐性去推动,而耐性里面要包含著你的真诚、你的关怀。

  我们有一位老师,带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从小宠坏了,所以连吃饭的规矩都没有,所以这位老师下定决心要好好磨他,要让他自己吃,因为这个孩子从不自己吃饭,都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诸位朋友,你在跟孩子讲这句话的时候要解释一下,因为我们有一个小朋友就说,「老师,茶来当然要伸手,饭来当然要张口,不然怎么吃」,他不懂这个譬喻的意思,所以跟这一代小孩讲话你还要讲仔细,有时候他已经连这个领会力都没有。所以样样都是人家来侍奉他,这位老师下定决心就训练他自己吃。每天在那边喊,「我不行了,这个老师要害死我了」,用任何很尖锐的言语在考验这位老师的定性,用很刻薄的话在刺激老师。结果撑了一个礼拜之后,这位老师觉得很累,心里面很想放弃,算了。突然礼拜一来上课,中午的时候,他还没叫这个孩子吃饭,这个孩子自己跳上去说,「老师,我要吃饭了」。这位老师在那里突然觉得百感交集,逼他逼得要死,突然自己主动要做了,所以这个力量还是真不能中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