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谨:如何修证佛法(九)(4)

佛在愣严经卷八说这十种仙道: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干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这十种神仙,只在心的方面修炼自己,没有大彻大

  佛在愣严经卷八说这十种仙道: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干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这十种神仙,只在心的方面修炼自己,没有大彻大悟证得菩提,他们掌握到了生命存在的关键,活一千岁一万岁都办得到。但这只是轮回妄想的流转,没有明心见性,还是会堕落的。如果能明心见性,那就对了。执著了方法为究竟,那就不对。不明心见性,什么都不对;若证得了菩提,什么都对。

  再讲天道: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有些人不会眷恋这世界,不像仙道的人想活上几千岁、几万岁,可是妻子的恩爱舍不掉,有这种思想的人很多。但有些人可以做到:于邪淫中,心不流逸,儒家的方法也如此,不管干什么,心没有散乱。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像这样有相当修养的人,命终后,可以超越这个娑婆世界,往生到天道的四天王天(见书后页三界天人表)。然而还是在欲界中,称六欲天。

  六欲天的天人,寿命比我们长太多了,而且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痛苦、烦恼。他们福报很大,所以都是做善事、修善行、做功夫的人往生。因为没有离开男女的欲念,所以叫六欲天。虽未离欲念,但已将欲念升华到很高的境界,所以能升到六欲天。

  瑜伽师地论卷五,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云:一切欲界天众,无有处女胎藏,然四大王众天,于父母肩上或于怀中,如五岁儿歘然化出。起世经卷七,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二如此记载着:诸比丘,彼于天中或在天子,或在天女,或于坐处或两膝内,或两股间忽然而生,初出生时,即如人间十二岁儿,若是天男,则在天子坐膝边生,若是天女,则在天女两股内生。至于色界天的天人则由父亲生,头顶裂开而生出来。天人头上都有花冠,死前花冠先枯萎,这时天人、天女都哭了,这个人快死了,要堕落到下界去了。到了下界变成我们这些人,我们这些人还觉得自己很伟大呢!

  人类靠两性关系生下一代,欲界天人行欲时,如起世经卷七,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二云: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行欲之时,根到畅适,亦出风气,夜摩诸天,执手成欲;兜率陀天,忆念成欲;化乐诸天,熟视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语成欲,魔身诸天,相看成欲。色界天人彼此以眉目传情就可以;无色界天人,彼此连看都不必,只要彼此意念一动,就生下一代了。

  若把描写三界天人这一部分佛经资料集中起来,当作小说写,变成一部新的宇宙生命观,一定很吃香,也很可观,可惜我们没有兴趣这么做。

  修持到达初禅,才能往生欲界天,何以如此?因为在初、二禅之间的人,欲念还没有完全断,只不过最后那欲念属于思惑了,只是风流而不下流,看看,觉得很美而已,没有邪念。这是情,情属于思惑,一样是贪瞋痴。

  说到痴,古代高明的文学家,如清朝龚定盫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怜花,多美好的句子。又如宋朝黄山谷的诗:“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这两句诗,若拿佛法来看是思惑,是感情思想上的烦恼,是生死的根本,轮回的根本。当然这已经升华得多了,欲念是最粗的,所以欲念不断,不能证果。

  如何断欲?佛只先教我们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有几大功德:第一,不易昏沉;第二,断睡眠;第三,断情欲;第四,身体清明。

  断欲除了这个方法以外,佛没有教别的,但是断欲是最难的,很少人真正能把欲断了的。年轻人打坐,刚刚把功夫做得好,情欲就来了。没有情欲时,打起坐来,半在昏沉半睡眠。这怎么办?要靠炼气,所以,十念中第八项“念安那般那”,非常重要。

  佛教有两大宗派,特别提出炼气以求定。一为天台宗的调息、数息、听息(参考书籍:摩诃止观;大止观、小止观;六妙门);另一为密宗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大师,他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强调,做功夫要注重调息。尤其红、白、花教更注重炼气;所谓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等,炼好了以后,才能证得菩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