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这样一个公案:一行人,修行多年,神通都修出来了,却忽然因为修行前种的大恶因,业果成熟,种种恶报现前,最后还锒铛入狱。在狱中,他产生了很大的烦恼,觉得学佛无用,几乎退失道心。此时佛陀化现为一老僧入狱点化他,他对老僧说:“我现在非常痛苦,你能不能跟我说点什么开导我一下?”老僧递给他几卷经书,然后对他开示因果的道理、修行的道理。他却更烦恼了,对老僧嚷嚷:“这些经书我都读过,你说的这些道理我早就知道了,怎么还是这些啊?能不能说点新的啊?”老僧长叹一声:“唉——你要我说什么呢?佛陀掌中无秘密啊,一切解脱的方法都教给众生了,我都说了两千年了,你们总是不信,我还能怎么办呢?”说罢,老僧凭空消失不见。行者此刻才幡然醒悟,生起正信之力,继而于狱中修成正果。 信佛的概念,不止是皈依了就叫信佛了,不止是在家供个佛像,手腕带串佛珠,入庙磕头随喜就叫信佛了,也不是穿上僧衣,披上喇嘛服,或者登上高位为人师表就真的信佛了,甚至不是听闻了羌佛法音,熟读了世尊经卷就叫做信佛了。就像那狱中的行人,他所学颇多,可一到实用对治的时候所学非用,所以佛陀说他不信。 信、不是一种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迟早会变成虚伪。信的层次有多种不同,每一种层次所相应的修持境界也不同。《大乘庄严经论》将信分为十三个品类,“一者可夺信。谓下品信。二者有间信。谓中品信。三者无间信。谓上品信。”直至第十三品“远入信”也叫“极净信”,为八地菩萨至等佛觉地所相应之净信。由此可见,信的问题,绝不是入了佛门,就可以放下不管的,而是贯穿于直至成佛的全部行持,无论任何层次的行者都应该随时反观自查的一件大事。 放眼我们的修行人,下品、中品信者居多,上品信者少之又少。而下品、中品信者,严格说来不算是信。因为那种“可夺”之信,即易被夺走,易被动摇,易被本人舍弃之信,如墙上之草,根不入土,稍有风吹便轰然倒梉,或者“有间信”,时而信时而疑,时而信时而放逸,像破损的录像带,中间不停间插着没有磁剂的空白画面,信中有覆,信中有障,不能朗净如一,这种不净杂染信因,定然结不出成就解脱妙果,这种信的意义微弱,算不上真的信。 信佛,信佛的什么?一信佛之实有,二信佛之言教。信佛实有是一个基础,连佛之实有都不信,闻佛说法还起厌谤的人,正是《究竟大悲经》中所说的“皆是宿世久远造五逆行谤一切混融行者。以谤因缘而便坠落堕于三途受苦无量。经百劫千劫百千亿劫受罪毕已。谤报受飞禽走兽之形。复倍上数受谤报毕。生在人中或为下贱。复受毕已生在种性之中。以本谤因缘还复起谤名为下士。”这类劣根下士不是此文论及的主要对象,本文主要针对已入佛门的弟子和皈依佛门的在家学佛人,对于“信佛”这个概念的片面理解,而这个片面理解正是障碍行人正确行持获得受用的关键所在。 仅就信佛实有这一点,多数佛门弟子大体可以过关,但行人对“信佛”的误解也往往在于此,以为这就是信的全部。其实,信佛实有只是一个开头,比如有医王教你做医生,信医生之实有,信医生之好处只能算一个好的开始,若仅止于这种信,还远远不能达成你做医生的目的,因而更重要的是信医王之言教,将此言教付诸实践锻炼培养才能最终成为医生。同理,信佛之目的在于解脱轮回成圣,那么只是信佛实有这一点,并不能直接达成解脱成圣的目标,信奉、遵从、行持佛陀的教言教戒,也就是依教奉行,才是结出解脱成就妙果的真信因。真的信佛,不只是概念上的基本认同,这种大体上的粗糙认识,只会结出下品、中品信。真信是会生力的,因为真信是深入灵魂的,是用全部的身心去迎接,是用彻底的诚恳去受纳,这种纯净的信,会在人内心形成一种力量,这力量会排开许多过往和当下的阻碍,带动人的思考、语言和行为自然的趋向、近附、相应他所相信的对象,这种趋向、近附和相应的程度越深,面越宽广,其信奉对象对自己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效果就越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