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常(美国) 《地藏菩萨本愿经》在汉地佛教的传统中,向来是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人们对它的熟悉,不下于《阿弥陀经》、《药师经》、《金刚经》。特别遇上生孩子、死人的场合,更少不了它,连不学佛的人,也逃不过它。 作七安心? 中国人讲究孝道,受孔孟之道的影响深,可是孔老夫子又偏不肯谈“生前死后”的事,遇上了生死大事,全帮不上忙。尤其是碰到父母或近亲逝世的时候,除了“依礼”办事,似乎对生者死者的痛苦、哀恸、恐怖、迷惘,全起不了作用,只好请老道来驱鬼辟邪。但光这样搞,似乎又现出生者的自私自利,以及对死者的不敬,这时候非请和尚来“作七”不可。要“作七”,不能只作“头七”,要从头作到尾,再寒碜,也得作个“头七”和“尾七”,才算有交代。 “作七”干什么?超度亡魂。因不知死者生前干过什么恶事,怕他死后下地狱,或变畜生、饿鬼,这一“作七”就超度了,就安心了。 在台湾,许多平日不信佛的死者亲属也都照“作七”不误,不作,面子过不去,怕别人指责“不孝”;作了,多买个保险也不算吃亏。 这“作七”的传统,就和《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内容大有关系。而通过“作七”的机缘,使许多平日与佛教毫不相干的人,有机会进到庙宇,并和佛教的出家人打交道。这本经的影响力真不小。 尽管这部经在中国人之间,长期地起着如此广泛的作用,但多数与它接触过的人,都不解经义,也不想真的去了解,最多只是抓住经中几句文字,根据自己的意思去解读,聊以自慰罢了。 算是何经? 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这部经却带给他们不少的疑虑和困惑。 这一部分人,都是曾正式学习研究过佛教经典的,还有一些爱深心思惟、关心佛门正法的护法者,如法修行的人,当然也在其中。 他们的疑惑是什么呢? 首先,此经不提真常、真乐、真我、真净,自不属于“涅槃经典”;又绝不提智慧觉悟,也不算是“般若经典”;也不讲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及一切菩萨修行法式,当然也不能算是“方等经典”。 本经甚至连戒定慧三学、三法印、四念处、四谛、四倒,乃至“世间皆苦”等最基本的三乘共法……佛教的基本概念,全部不提,还算得上是“佛经”吗? 不只上述的一概不提,反而大讲鬼神之道以及人天五欲之乐,不简直是一部邪魔外道的宣传吗? 到底是佛说还是魔说呢? 疑惑居然是这样严重,已到了不愿提,也不敢再提的地步。为什么呢? 只要是略通佛法的人,都知道“诽谤大乘经典”的罪过和果报,万一疑错了或判差了,就要变“一阐提”,比下阿鼻地狱还惨! 若不疑,又怕被邪魔外道牵着鼻子走;疑了,又怕变成“一阐提”;真是伸头一刀,缩头一刀。 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有必要好好地,重新依正法来检视这部经,揭开捂住的盖子,还它一个本来面目。 为谁而说? 首先,我们应当搞清楚,这本经到底为谁而说? 我以为,这部经可分为五个层次来认识,因为它是为五种不同的人说的。 哪五种人? 一、菩萨,二、尊贵之人,如国王、大婆罗门、大长者等,三、善男子、善女人,四、鬼神,五、作恶之人。 这五种人从本经所觉悟到的各自不同,正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 为什么是为菩萨说的? 菩萨本愿 这要从地藏菩萨的本愿说起。根据本经文,地藏于前昔往世,曾四次发大愿度众: 第一次,是在师子奋迅如来座下,因睹如来相好千福庄严,为欲成就佛身及佛道,才发愿度众。亦是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第一品) 另一次,是当小国王时,不愿成佛,而愿永度罪苦众生。(第四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