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的意义和灭罪的原理(2)

除以上所说六种方法外,忏罪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作忏罪回向,皆是忏罪的方便。 (三)、四力中之遮止罪恶,就是防护未来,从当下起,以后永不再造恶业。四力中属此力为最重要。因为无论如何念经、诵咒、拜佛,如果

  除以上所说六种方法外,忏罪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作忏罪回向,皆是忏罪的方便。 
  (三)、四力中之遮止罪恶,就是防护未来,从当下起,以后永不再造恶业。四力中属此力为最重要。因为无论如何念经、诵咒、拜佛,如果仍继续造恶,则无功效。 
  此力如能在身心中生起,则一切十恶、谤法等罪,都可忏除。若要真实无伪生起此力,必须先将初力(即追悔力)修习成功,只有认识到罪业的危害性,方能不造恶业,譬如认识到毒药的危害性后,以后誓死也不会再喝了。 
  (四)、最后一力即是皈依三宝喝发菩提心,三宝是唯一能救护我们出离生死大海的,如果诚心依止,即可除罪。《集学论》中说:“若有皈依佛,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此说有一天人,命终后应生猪中,后由于皈依三宝,反而转生天上。 
  发菩提心的力量更是广大无边。《道次第》中说:“发菩提心一霎那,亦能速疾净治罪障,积集资粮,虽微少善能令增广,诸将尽者能无尽故。”《入行论》中也说:“大力极重罪,非大菩提心,余善何能映?”又说:“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烧毁诸罪恶。”所以应努力勤修大菩提心,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长。 

  三、 罪净之理 
  以上将最圆满的忏罪法――四力忏悔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将谈一谈罪净之理。 
  罪业果真能忏净嘛?学佛者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罪业为什么能忏净?他的依据是什么?以及其中的道理,则并非每个学佛者都是了解的。所以应该依教、依理来仔细观察、思维、作深入的了解,并在思想上产生定解方可。 
  (一)、有人会问,佛经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既然如此,为何罪业能忏净呢?岂不自相矛盾嘛?当知这种说法是指一般规律而言,是指不修四力对治一切忏罪法而言。如能勤修四力忏法,定业尚能忏净,况一般不定业?此如我们现在所学的物理知识,如果一个物体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在同一速度中就会永远运行,但是如果有阻力,就会改变运行方向或停止运行。罪业亦如此,如加以对治,就会令果不生,反之,则如上颂所说。 

 所以对佛所说之经论,应依善知识加以系统的学习,不可片面的依据某一经、或经中的某一句话,因为佛当时是对机说法、应病与药,若不善于学习,则无法真正明了其内在的含义,否则若如上颂所言,则众生无有成佛之时,因众生无始以来所集之罪业无量无边,若定一一受报,则无有解脱。 
  如佛在世时,阿怙利玛拉在皈佛前,曾被外道所惑,以为杀一千个人可以生天。最后将要杀他的母亲时,遇到佛的化身比丘相救,于是放弃父母,来追杀佛陀,为佛陀所化,弃刀忏悔,后证罗汉果。 
  又XZang祖师米勒日巴尊者,先前曾放雹杀死32人,后遇玛尔巴祖师,殷重忏悔,竟即身证得大金刚持位,教化众生无数。可见只要努力修忏悔法,没有忏不掉的罪,否则众生永远也不可能成佛了。 
  (二)、忏悔的力量主要是破坏业的能感果的作用,使其即使在遇到因缘的情况下,亦不感果。譬如一粒种子被煮熟以后,不论在多么肥沃的土壤里,也不可能再发芽生果。但这也要看忏罪的力量大小而定,力量大的,则全不生果,力量小一些的,则使能感恶趣果的业变为感受头痛等小苦,恶趣之业即无余消除。此全赖四力对治圆满不圆满、力量猛利与否以及精进程度而言。 
  因此行人虽然没有证达无我空性,真正对治掉烦恼业的种子,但是由于四力对治,令其损伤,以后纵然遇缘亦不会感果了。 
  同理,我们虽勤修诸善,如果不防护邪见、嗔恚心等坏善根之因,亦可令所修诸善不感乐果。即所谓“火烧功德林”是也。对于这个说法《中观心论释》中解释说:“以四力净治不善和以邪见及嗔心坏诸善根,是没有区别的,都是破坏业的种子,后纵遇缘亦不能生果。如坏种子,遇缘亦终不生芽。”对此,我们应生大警惕心,力励防护,不可使自己以前所修诸善,付诸一炬。 
  (三)、最初不造恶业之清净和造恶后忏除之清净是不一样的。《菩萨地》中说:“如果犯了根本重罪,虽然可以忏除后重受,但是无论如何努力,此生决定不能证得初地之位。”在《摄一切研磨经》中也说:“如果造了谤法之业,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忏悔,后乃清净,但至少须经十劫,始能证得忍位。”这说明忏悔虽能忏掉感异熟的罪业,令不生果,但是在道证方面,却极为遥远,有极大的稽留。因此,应小心力励,于微小罪,亦不令犯。其实反观世间,手脚受伤后,虽可治愈,但毕竟与未伤时不同。 
  佛法虽然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思辨能力的培养,但更重视实践。如果学了很多的佛学知识,但放逸不修,利益是十分微小的,也尝不到佛法的滋味。反之,如果仅懂一句、两句,并依之实践,则利益非常大,如《集法句经》中说:“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数他宝,彼非能得沙门分;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嗔痴,此等能得沙门分。”共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