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非教授:处于顺境而不至沦胥者固无如修持药师愿海者之殊

顺境,药师愿海

于晓非教授:处于顺境而不至沦胥者固无如修持药师愿海者之殊胜难思也

 

求长寿得长寿。 求富饶得富饶。 求官位得官位。 求男女得男女。 一切皆遂。 所以这就是供养七佛所得到的利益。 当然讲到这,有些人觉得长寿得长寿。 求富饶得富饶。 求官位得官位。 求男女得男女。 这都是些世间利益嘛,我是学佛的,贪这个干什么?
    当然,如果能够做到不贪,那我做到一万个随喜。 但是大家闷心自问,真的不贪吗? 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真不贪的是极少数。明朝末年,清朝初年有一个大和尚叫玉琳和尚,这个和尚在清朝初年顺治皇帝请玉琳和尚做国师,所以玉琳和尚又称作为玉琳国师。 这是很有名的,那么近代,在我们汉传佛教里边,弘扬药师经最卖力的一个人就是玉琳国师。 玉琳国师一生很卖力地弘扬药师法门,他为药师经写了一段话叫药师经题语,这段话里边有些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玉琳国师说呀:大凡修持,需量己量法,说对于一个修持的人,你首先要量量自己,再量量所修的法,看合适不合适呀。 你买件衣服还得穿上试试吧? 这小了绷在身上,这大了跟个大罐似的不合适,对吧? 那么学佛修行,首先自己要看看,你所修得法,跟你自己合适不合适,说大凡修持,需量己量法,直心直行。 咱们经常讲直心是道场,不要自欺欺人。 有些时候欺人是不得已。 那不要自欺嘛。 大家跪在佛前,自己来想想自己,直心直行,不要自欺欺人。 那么想一想什么呢?
    玉琳国师下面有这样一段话:诚能厌恶三界,诚就是诚恳的诚,至诚的诚,说你能够从心底里至诚地厌恶这三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你从心底里就至诚地厌恶这三界,真的是厌恶,不是假的,对这财、色、名、食、睡,从心底里至诚地厌恶,真的厌恶。那么你坚志往生,你信念很坚定,自愿要决定临终往生阿弥陀佛净土,那么玉琳国师说:则专一阿弥陀经呀,收摄六根,净念相续。 所谓执之名号,一心不乱。 决定往生,毫无疑问。 你依照这个阿弥陀经,要收摄六根,静念相续。 没有别的杂念,世间这财、色、名、食、睡,你统统没有,所谓你执之名号,一心不乱。 你决定往生。 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此先自立而后立人者之所为也。 先自立,自己先往生弥陀净土去进修、去学习,而后得到不退转位的时候,再发心,再回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再来立他。
    那么玉琳国师赞叹,好!但是你要量一量自己,你是不是诚能厌恶三界? 是不是从心底里真的厌恶三界呢?这个玉琳国师下面说:若于现前富贵功名未能忘情,说如果你一量呀,你于现前富贵功名,你未能忘情,没忘,男女饮食之欲,未之深厌,对于男女饮食这些欲望还特别喜欢,根本就不厌恶,哎呀,则与往生法门未意深信呀。 那么玉琳国师就说了,你这样的人,对阿弥陀佛这样的法门未意深信,你就不一定那么容易的生起信心呀。 深信能够生起那种非常深的,甚深的信心呀。 即信矣,虽然你信了,深修净土而心恋娑婆,果何益乎?你虽然信了,天天拿着珠子,天天一万声阿弥陀佛,看着你的模样是修净土,想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其实心心恋娑婆呀。 那心里这富贵功名男女饮食一样都不厌恶呀,都想,说不想是得不着了。 说那我不贪,那是得不着了。 你看给他机会,你看他贪不贪,也许呀,这念佛三年,说不贪是没机会,等第四年他有了机会了,他比谁都贪,压抑了三年啦。所以玉琳国师说:即信矣,深修净土而心恋娑婆,果何益乎? 那个结果有什么有益的呢? 大家注意呀,这是玉琳国师讲的话。 很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呀。所以大凡修持,需量己量法,直心直行,不要自欺,欺人先不说,不要自欺。 回去跪在佛前自己想想自己,富贵功名男女饮食是不是真的厌了? 是不是从心底里厌了? 想一想?
    所以黄念祖老居士讲课经常说十六个字,当年黄老在法严寺讲无量寿经,现有流通的磁带。 我当时每次都在场的,那时候经常亲近黄老居士,回去看黄老居士那个大经解,第457页上黄老有十六个字,说:口谈净土,心恋尘缘;如是求生,当待驴年。十二个属相有驴年的时候,你可以往生了。 口谈净业,口里说着我呀,我要往生净土,我是发愿了,要如何如何而心恋尘缘,你的心呀,都贪恋着尘缘,说你这样的人呀,如是求生,你这样想求生弥陀净土呀,那当待驴年。 等到十二个属相里有驴年的时候,你可能去了。 这是黄老居士当年讲课时,经常讲的话,我记得特别清楚,记忆犹新呀。

所以大家要注意呀,不要自欺,佛教徒千万不要自欺,做了佛教徒你还要自欺的话,那简直是,那你不要再说你是佛教徒了。 这个欺人我都没讲,你先不要自欺。 其实我们每个人说无明呀,天天都在自欺。 欺骗自己。所以玉琳国师说:大凡修持,需量己量法,直心直行呀。我都想把这话印出来,大家都挂在屋里,天天看着。 是不是直心直行? 我们自己都在自欺。 但佛菩萨不自欺,更不欺人。 所以佛菩萨观到我们末法众生都在那里自欺欺人呀。 所以佛菩萨慈悲呀,大智慧文殊菩萨慈悲呀,他观到我们这些末法众生的根基呀,很难发起坚固的出离心,很难发起广大的菩提心,根基就是这样,那怎么度化这样的众生呢?那佛经上讲,先予欲沟迁而后令入佛道呀,你要先满足众生的种种希求,而后慢慢地接引众生走上修持的大道,这是佛教度化众生的方便呀。
      所以文殊菩萨请佛说末法时期利益众生的法门,就说了这个药师法门。 当然这是原因之一哈,我并不是说末法只有这一个法门,这是其中之一。而这个法门,就是先为我们这些现世众生,内心有种种贪欲的现世众生,先给大家一些现世的安乐,在你得到现世的安乐的同时,渐渐地接引大家走上修持佛法的菩提大道。这是善巧方便呀。大家注意,不要看到求长寿得长寿。 求富饶得富饶。 求官位得官位。 求男女得男女这个太低俗,其实我们佛教徒里面,自称是佛教徒的人,内心有几个不贪这些呢?所以玉琳国师接着说:则求希不离欲沟而成佛至。 就是不离先要满足众生种种欲望,以欲钩迁众生,渐渐地引众生走上修持佛法的菩提大道。 求希不离欲钩而成佛至,处于顺境而不至沦胥者,我们经常讲经说,我们生活太好不成呀,生活太好你就贪图享受,你就没有出离心啦。 说天上的众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于享受啦,他发不起出离心呀,不知要寻求解脱呀。 固然是这样,但是药师法门,大家注意呀,药师佛的这些大愿都是先满足众生的种种需求,满足了之后,你注意呀,渐渐地引你走上菩提大道呀。并不是说我们念药师经,修持法门仅仅是得到的是现世利益,不是的,在我们得到现世利益的时候,在我们现世生活当中得到种种利益的时候,他会慢慢地摄持我们走上菩提大道。所以叫做处于顺境而不至沦胥者,固无如修持药师愿海者之殊胜难思也。说不离欲钩而让众生成就佛道的,让众生处于顺境,现世生活能够得到很大安乐,但是又不至于堕落的,能够精进修持佛法的,那么这样的法门没有再比药师法门更殊胜难思的啦。这是玉琳国师对药师法门的赞叹。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