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可惜的是,如此的景象并不多见,所以这才更加的为人们珍惜与传颂。与此“千古流芳”相伴相生的则是更多的“贻臭万年”。尽管当时听来是如蜜甘甜,可事后会发现其实是鸠毒。为什么忠言会逆耳?是什么导致了思维的“短路”,或是脑细胞的不良化学反应,要么是思维电波的冲突。为什么事实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东西,却让大脑这个“首领”如此不安,以至于做出完全错误的决定也在所不惜?是个人修养不够,还是思想境界不够?自古忠臣多死于此。 言语,其实质是一个人的内心思想的表示与反映。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尚的思想,具有宽广的胸怀,其言语也必然是豁然的、通达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如果思想龌龊、心胸狭隘,其言语也必然是干涩的、刻薄的。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宁愿和“君子”打顿架,也不和“小人”说句话了。因为“喜时说尽知心,到失欢须防发泄;恼时说尽伤心,恐再好自觉羞惭。”所以一个人应该在其心里多存谢意,多出赞言,平淡坦然,物我两忘。这样就不会“施绝然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