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人》 作者: 邹蜜 我们经常看到相亲节目里女孩子淘汰一个人时说:他让我没有安全感。为什么大家都在说没有安全感?人们在害怕什么?有哪些心理、经济、内外诱因? “总是生活在不安全状态中,焦虑是永远的伴侣”,这是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用来概括人的一生再贴切不过。 从心理学解释,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解脱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关于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它包括以下内容:确定感——此物是肯定存在的,不会变化的;安全感——你觉得放心,不会因此感觉害怕、焦虑;控制感——此物你可以掌控操纵。 相应的,无安全感是一种缺乏信心的状态。在情绪上与焦虑恐惧相关;在时间上指向未来;在内容上总是担心将来会遭受某种损失或失败。因此不论哪个时代,人都有一些不安全的恐慌。只是每个时代因背景不同带给人的安全感缺失程度也有别。 具体地说,安全感分外在和内在。比如,担心贫穷、担心失业、担心疾病……这些担心有明确的对象,通过改善生活环境、生存条件,可以重获安全感。更多时候它是内在的。例如明明是家财万贯的富翁,每晚被贫穷的噩梦惊醒;无论怎么增加银行里的账户,都不能让他稍许安宁。那么,他的不安全感与现实条件好坏是脱离的,说明不安全来自他的脆弱内心,很可能有未曾弥补的“心灵漏洞”。所以,内在安全感与心理的关系更加密切,更提示了健康水平。心理学意义上的安全感通常指后者。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瞬息万变,信息轰炸的结果之一是我们对如何选择未来更加茫然。也因此,不论是外在还是内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具有更多不安全感诱因。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需求,它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等。它对于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 人的需求是从生理到精神逐渐上升的,当基本的生存、生活的需求满足后,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安全感是精神追求的第一步,也是精神满足最重要的一步。没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就不会有情感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满足。 也就是说,种种安全感,支撑起人的生命,维系着心理健康。拥有它的人,主观满意高、乐观自信;缺乏它的人,对生活满意度低,不得不长期与焦虑恐惧相伴。 有一份调查显示,西方人对婚姻也产生了不安全感,婚姻的不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吗? 在当前世界一体的形势下,任何问题都是世界性的问题,包括婚姻问题。时代背景对所有人的婚姻影响是一样的,只是由于文化传统、个人境遇等的不同程度有别。所以离婚率上升、家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共通的。 西方人情感上的不安全感相对要少一些,他们追求个人主义,安全感来自自身。而信守集体主义的中国人,骨子里天生就带着对外界动静的敏感。在集体里,个人必须服从多数、随时适应外界关系的变化,会因这些变化不断产生焦虑。 人们婚姻安全感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对婚姻安全感的缺失,跟整个社会离婚率上升、婚姻不稳定有关。 而婚姻不稳定,一份调查结果显示,63.3%的人认为是由于“很多人在婚姻中过于看重物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的看重的确影响着婚姻的稳定性。婚姻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社会现实却过分加剧了婚姻的物质属性,使得许多人把婚姻视为获得物质的一种手段。 另外,离婚率不断升高,与现代社会中离婚的社会压力变小有关。在婚恋观多元的今天,人们对外遇、离异也非常宽容,社会舆论很小,离婚的社会成本也小。而在一些欧美国家,夫妻一旦离婚,根据结婚时间的长短,男方需承担女方离婚后的生活开支,直至其再婚或者去世,而房屋一般也划归女方和孩子居住。因此,在这些国家,离婚次数越多的人,负担就会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降低离婚率。 亦舒通过喜宝的口,说出女人的心声:如果不能给我很多很多的爱,就给我很多很多的钱。当前大量的相亲“拜金女”,也许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