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宇宙的真相(实相)(3)(3)

如果问电子(光子、质子)在哪里就等于问“快乐”有多重一样,所以电子在哪里的问题,回答只能是:电子既是波也是粒子。这等同是说,电子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也即是说物质既存在又不存在——处于“即有即无,非有
 

如果问电子(光子、质子)在哪里就等于问“快乐”有多重一样,所以电子在哪里的问题,回答只能是:电子既是波也是粒子。这等同是说,电子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也即是说物质既存在又不存在——处于“即有即无,非有非无”的状态。 

那么是什么导致物质出现这种非逻辑性的非有非无状态的呢?也就说,是什么让物质成为这个样子的? 

波粒二象性之所以会成为“波粒二象性”,完全是因为你的存在而让物质呈现出“波粒二象性”的,所以答案非常简单:是你,是你的观察,是你的心。就是说你的本心创造出的“幻”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特性。 

所以终极的答案是:如同镜子中反映出的不是镜子本身而是我们的影像一样,当我们去检验外在存在的物质时,实际上检验结果反映出的不是物质性质是波粒二象性的,而是本心是波粒二象性的(现在你即可以看一下眼前的桌子、手机、手、脸皮、眼毛、眼睛,都是波粒二象性的,都是觉中之幻)。 

对于本心这种波粒二象性、或者说对于本心的特性在佛经中是如何描述的? 

本心在佛经中又被表达为自性、如来、佛性、觉性、空性、本空、本觉等。佛祖用了六百卷大般若经来讲“空”,最终将六百卷的内容浓缩为260字的《心经》。《心经》之所成叫做心经,就是因为是说明“心”为何物的经(在心经中将本心表达为空)。 

心经首先说“五蕴皆空”,即人们认为真实存在的外在世界的五蕴(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指物质方面,受想行识指精神上的思念活动方面)都是“空”的。这种空的特性不指的没有,而指的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的意思是说,本心与它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是一体的。 

为什么是一体的?

因为人们永远不可能触摸到外在世界中物质的存在,由此生命宇宙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存在于一个人的“觉”中——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体性,所以才会是“幻不异觉,觉不异幻;幻即是觉,觉即是幻”,也即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其次,无论觉中生出什么“幻”,觉本身是“不生不灭”的。这种不生不灭的情况比喻来说就像是“无论油墨在纸上画出什么景色,景色可以千变万化,但是油墨本身是不生不灭”的一样(如同诗人把爱情比喻成玫瑰花后,有人拿着一只玫瑰当作“爱情”一样,注意这里的油墨与画只是逻辑上的一个比喻),所以心经接着说这个空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