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被人欺吗:浅谈世俗忍辱观与佛教的忍辱观(7)

(1) 认识瞋恚的过失 忍辱在六度中的对治业是瞋恚,所以欲行忍辱,得先了解瞋恚的过失,心生厌离。 瞋,梵语 pratigha 或 dvesa ,三毒之一,亦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之一。《大智度论》卷十四云:诸烦恼中,瞋为
(1)认识瞋恚的过失

忍辱在六度中的对治业是瞋恚,所以欲行忍辱,得先了解瞋恚的过失,心生厌离。

瞋,梵语pratighadvesa,三毒之一,亦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之一。《大智度论》卷十四云:诸烦恼中,瞋为最重,不善报中,瞋报最大,余结无此重罪。

又云:

复次,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善言忘失,不惜名称,不知他恼,亦不自计身心疲恼;瞋覆慧眼,专行恼他。

《本生论》云:

忿火能坏妙容色,虽布庄严亦无美,

纵卧安乐诸卧具,忿箭刺心而受苦。

忘失成办自利益,由忿烧恼趣恶途,

失坏名称及利益,犹如黑月失吉祥。

虽诸亲友极爱乐,忿堕非理险恶处,

心于利害失观慧,多作乖违心愚迷。

由忿惯习诸恶业,百年受苦于恶趣,

如极损他来复仇,怨敌何有过于此。

《入行论》亦云:

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

由于瞋恚有上述种种过失,从现前的方面来说,可使我们意识失调、行动失控、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并在此基础上犯下种种恶业,造成种种恶果,如朋友离散、夫妻反目、兄弟不睦、父子失恩、后世受苦等,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碰到不顺心的事时,都要修忍辱行。古人云:“忍得一时气,免了百日忧”,是很有道理的。

(2)认识称誉的过失

对于一个世俗的人来说,很少有不喜欢美誉和受人夸奖与吹捧的,但是对一个佛教徒来说,名闻利养就象海市蜃楼和沙屋一样,既无现法利益,也无后世功德,只会使我们在生死轮回中越陷越深。《大智度论》卷十四云:利养疮深,譬如断皮至肉,断肉至骨,断骨至髓。人著利养,则破持戒皮,断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所以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说,在名闻利养面前,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