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 《仁王般若经》卷; 《华严经》(旧译)卷二十八; 《宝云经》卷一;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 《正法念处经》卷六十; 《大般若经》卷三六六; 《六度集经》卷五; 《解深密经》卷四; 《大般若经》(三卷本)卷下; 《首楞严三昧经》卷上; 《大宝积经》卷四十五; 《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二;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一、十二、十七、十九; 《瑜伽师地论》卷三五、三八、四二、五七、九二等。 虽然以上诸多经典都对忍辱进行了论述和介绍,但具有代表意义,而且论述得比较详细和透彻的,应该是《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这两部论分别是印度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代表著作,也是印度大乘佛教理论的百科全书。因此,这两部论关于忍辱波罗蜜的观点和内容可以代表整个佛教关于忍辱波罗蜜的思想主流。现将这两部论和忍辱波罗蜜有关的内容概述于后: (1)《大智度论》的忍辱思想 《大智度论》把菩萨的忍辱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生忍,一类叫做法忍。 所谓生忍,是指菩萨对一切众生堪忍。众生是无量无边的,这无量无边的众生有的对我们怀有好感,有的则对我们不怀好意。菩萨对这两类众生平等对待,既不亲厚怀有好感的众生,也不瞋恶不怀好意的众生,因此叫做生忍。如《大智度论》卷十四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