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简介:高僧传(2)

五、明律科 入道以戒律为本,居俗则以礼义为先。《礼记》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经云:“戒为平地,众善由生。三世佛道,藉戒方 !北究萍济飨缋此坡煞ǎ婪侵构髁飞怼⒖凇⒁馊


    五、明律科

  入道以戒律为本,居俗则以礼义为先。《礼记》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经云:“戒为平地,众善由生。三世佛道,藉戒方住。”本科集录明晓如来所制律法,防非止过,调练身、口、意三业的高僧。如释慧猷、释僧业、释慧询、释僧璩、释道俨、释僧隐、释道房、释道营、释志道、释法颖、释法琳、释智称、释僧佑等(卷十一)。

  卑摩罗叉,原西土有名律师,魏晋时来华,及往江陵,于辛寺结夏安居,宣讲《十诵律》,同寺的慧猷亲从音旨,大弘《十诵》,僧业继踵,弘化其间,僧璩、道俨、僧隐,并祖述猷业,列奇宋代,而皆依文作解,未甚钻研。后智称律师竭有深思,凡所披释,并开拓门户,更立科目,齐梁之间号称命世学徒。僧佑精通律部,齐竟陵文宣王每请讲律,梁武帝深相礼遇,遇僧事硕疑,则敕师审决,其《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及《弘明集》,皆行于世。


    六、亡身科

  本科记载烧身供养佛陀,或慈心舍身护生,忘我利物的高僧。如释僧群、释昙称、释法进、释僧富、释法羽、释慧绍、释僧瑜、释慧益、释僧庆、释法光、释昙弘等(卷十二)。

  有形所珍贵的是色身,情识所珍惜的是生命。然而有宏知达见,遗己赡人者,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悟四生为梦幻之境,摩顶至足曾不介心,国城妻子舍若草介,如僧群只为一鸭而绝水以亡身,僧富为救一童而划腹以全命,法进割肉以啖人,昙称自餧于灾虎,此等都是忘我利物的圣贤。又法羽至于昙弘,皆灰烬形骸,舍弃珍爱,或誓心安养,或以愿生知足,为千秋尚美,万代传馨。


    七、诵经科

  诵经,又作讽经、讽读、读经,即出声读诵经文、偈颂等。讽诵有很大的利益,诸经论多有教劝读诵受持,广说其功德。如十二卷末所载:“法身既远,所寄者辞。沈吟反复,惠利难思。”本科所载为诵读经典有成的高僧。如释昙邃、释法相、竺法纯、释僧生、释法宗、释道冏、释慧庆、释普明、释法庄、释慧果、释法恭、释僧覆、释慧进、释弘明、释慧豫、释道嵩、释超辩、释法慧、释僧侯、释慧弥、释道琳等(卷十二)。

  经说“止复一句一偈,亦是圣所称美”,如昙邃日诵《正法华》一遍,感通神于石坞。僧生常于山中诵经,感得四天护卫于空中。道冏平素诵持《法华》,临危而获济。慧庆将没而蒙全。这些都是实德内充,故使征应外启。


    八、兴福科

  道藉人弘,神由物感。因此,祭神如神在,则神道交;敬佛像如佛身,则法身应。所以,道必以智慧为根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础,譬犹鸟备二翼,一举万寻;车足两轮,一驰千里。

  造佛像的起源,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佛陀上三十三天,夏中三月不在阎浮提,优填王慕佛,以栴檀造佛像,舍卫国波斯匿王闻之,以紫磨金铸五尺佛像,此时阎浮提内始有二像。

  诸佛如来有无量无边殊胜福德,无量无边大智慧,无量无边三昧解脱,种种希有功德法,若有众生发心造佛形像,建寺立塔,一切业障莫不除灭,所获功德无量无边,乃至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本科所载为造立塔像,树兴福善的高僧。如释慧达、释慧元、释慧力、释慧受、释僧慧、释昙翼、释僧洪、释僧亮、释法意、释慧敬、释法献、释僧护、释法悦等(卷十三)。

  东汉时,蔡愔、秦景自西域返国,携回画□释迦,于是凉台寿陵并图其相。自此以后,形像塔庙与时竞列。而法身无像,因感见有参差,故形应有差殊。因此,心路苍茫,则真仪隔化;情志恳切,则木石开心。所以慧达精勤福业,招光于刹杪,而得阿育王所起八万四千塔其中之一塔。慧力建寺,感瑞于塔基。慧受蔬食苦行,常修福业,一日欲建寺而无刹柱,由是申诚而感一浮木,终得以成寺。僧慧显证于移灯。僧洪、僧亮为造金像而忘形命。法意、法献皆尽命于伽蓝,法献专志于骨牙,竟陵为之通感,方传道俗。


    九、经师科

  经师是指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讽吟梵呗的僧侣。在印度,原指通晓经典的僧侣;在我国,则专指巧于讽诵经文者。佛教东传,翻译经文者众,传诵声呗者寡。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我国梵呗相传起自陈思王曹植游鱼山,闻空中梵天之赞,深有体会,摹其音节,写为梵呗。吴国支谦亦传梵呗三契,今皆亡失。东晋后,梵呗更盛行于南地。梵呗主要用于三方面:

  □讲经仪式,一般行于讲经前后。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