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的态度,众生愚昧,时时三毒焚身,常常不知不觉作出害人害己的事情。面对这般难调难伏的无明众生,菩萨依然不违悲心愿力,不轻言弃舍任何一位众生,“宁就汤火之酷,葅醢之患,终不恚毒加于众生”,乃至“众生加己骂詈捶杖,夺其财宝、妻子、国土,危身害命,菩萨辄以诸佛忍力之福,迮灭毒恚,慈悲愍之,追而济护,若其免咎,为之欢喜。” □忍辱的功德,“夫忍不可忍者,万福之原”,是菩萨以“若无有爱育众生犹护身疮”及“截手足仍无以污心,犹慈母哀其赤子”的悲心弘愿,造就而成的忍辱功德。凡人在世,所以“有亡国破家危身灭族”的遭遇,死后“有展转五道,太山烧煮,饿鬼畜生,积苦无量”的苦患,这都是由于不能怀忍行慈。因此能行忍怀慈的人,生时则可免受刀山剑树之难,死后可脱离三恶道之苦,乃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第四十八则说:“忍不可忍者,是乃为佛正真之大戒。”又说:“贪欲为狂夫,靡有仁义心,嫉妒欲害圣,唯默忍为安。非法不轨者,内无恻隐心,悭恶害布施,唯默忍为安。放逸无戒人,酷害怀贼心,不承顺道德,唯默忍为安。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是为愚痴极,唯默忍为安。”这是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和谐的不二法门。 □列举菩萨、睒道士、羼提和梵志、童子、国王、獭猴、龙、难王、盘达龙王及《雀王经》、《之裸国经》、《六年守饥毕罪经》、《释家毕罪经》等十三则本生因缘,说明忍辱波罗蜜。
□说明: □精进的意义,是指努力收摄身口意三业,使其向善不犯过。也就是着力于六根的收摄,使“其目髣□,恒□诸佛灵像变化立己前矣;厥耳听声,恒闻正真垂诲德音;鼻为道香;口为道言;手供道事;足蹈道堂,不替斯志呼吸之间矣”。 □精进的动机,菩萨累劫精进不休,行住坐卧之际无不以道为念,志恒存无常、苦、空、无我之想,坐则思惟,游则教化,一意崇尚无欲之行,旨在“忧愍众生,长夜沸海,洄流轮转,毒加无救”,于是发愿疗治众生亿载病苦,化其愚冥,令其能真正奉行六度,不再受囿于无涯的沉沦苦痛。 □列举凡人、猕猴王、鹿王、修凡鹿王、驱耶马王、鱼王、龟王、鹦鹉王、鸽王及《蜜蜂王经》、《佛以三事笑经》、《小儿闻法即解经》、《杀身济贾经》、童子本生、《调达教人为恶经》、《杀龙济一国经》、《弥勒为女人身经》、《女人求愿经》、《然灯授决经》等十九则本生因缘,说明精进波罗蜜。 第五、禅度无极章(卷七) □说明: □禅定的意义是“端其心,壹其意,合会众善,内着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简单的说,就是专一心境,使冥退明存,道志强盛,令明善之心得以昭然。 □禅定的内容,如第七十五则所载: □初禅:十恶退,五善进。 □二禅:不计不念,制心内观,善行在内,不复由耳目鼻口出入,善恶二行不复相干,心处在内,唯有欢喜。 □三禅:除去欢喜,心尚清净,怕然寂寞。 □四禅:喜心去,得寂定。 又“一禅,耳为声乱;二禅,心为念乱;三禅,心欢喜乱;四禅,心为喘息乱。一禅耳声止,进至二禅;二禅念灭,进至三禅;三禅欢喜灭,进至四禅;四禅喘息灭,得空定。” □习禅的方法,于初禅进二禅,二禅进三禅,三禅进四禅之际,须有三行,即:勤仂、数念、思惟。此外,在第七十六则中,也记载有能令行者内净,一心得禅的种种方法。如:或见老病死相,或观尸肿胀烂臭,或闻地狱汤火之毒及饿鬼饥馑积年之劳,或睹畜生屠剥割截之苦,或思十六事,或观身不净等法等。 □举比丘、菩萨、太子、佛之得禅、常悲菩萨、那赖梵志等八则本生因缘,说明禅波罗蜜。
叙述须罗太子本生、《遮罗国王经》、《菩萨以明离鬼妻经》、《儒童授决经》、《阿离念弥经》、《镜面王经》、《梵摩皇经》等九缘。由于六度相摄,因此本卷可说是善巧运用前五度,明示菩萨行者累载忧念众生,以四等弘慈,明施六度无极以拯济群伦。 《六度集经》记载的本生故事,篇篇生动感人,足以作为学佛修道者的轨范,同时也是人间佛教的最佳诠释。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