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简介:六度集经

佛教典籍,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又称《六度无极经》、《六度无极集》、《六度集》、《度无极经》、《杂无极经》。三国时代康居国沙门康僧会(?-280)译。师为精通经律论三藏之译经僧。原是康居国(今新疆北部)人,世居印度,以其父经商而移居交趾(越南北部)。十余岁丧亲、出家。三国吴赤乌十年( 247)至建业,后吴主孙权感其威神,皈依于师,并为之建立建初寺,传道译经,其地称佛陀里,建业地方佛教因此得兴,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南方的开始。师于晋太康元年示寂,世寿不详。号为超化禅师。所翻译经有《吴品经》五卷、《杂譬喻经》二卷、《六度集经》九卷(今存八卷),并注释《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经。
  本经内容主要是以佛陀、弥勒菩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的本生谭事迹,配合大乘佛教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而成,故称为六度集经。又本经的特色是在阐扬大乘佛教的菩萨行。

  全文共分八卷六章:

    第一、布施度无极章(卷一-卷三)

  □记载佛陀于王舍国鹞山中,为五百罗汉和一千菩萨讲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为“难逮高行,疾得成佛”的无上法门。

  □说明:

   □菩萨布施的动机在于“哀念众生处世忧苦”、“欲求佛擢济众生,令得泥洹,不复生死”,所以菩萨一心为拯济众生,慈惠度无极行布施。

   □布施的对象是无限的,一切含识有情无不是行施的对象,如:贫病孤苦无依者、孑然一身的云游沙门,以及地上空中的飞禽走兽等。也就是行菩萨道者须“跨天踰地,润弘河海,布施众生”。

   □布施的内容不离日常生活的物质资具,如:衣、被、医药、财宝等等,皆令“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同时施舍时,不惜身命,至无数劫无有悔恨。

   □布施的态度是“无求不与,索即惠之”,也就是布施济众须常怀“布施贫乏,若亲育子”,愍而不怨,乃至杀身舍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的精神。大家熟知的佛陀本生事迹,如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投海喂鱼等,都是菩萨危己济众的利他精神。

   □布施的功德有来世生天之乐,也有现世五福,即:长寿、颜华日更好色、德勋八方上下、无病气力日增、四境安隐,心常欢喜。此外,“累劫仁惠,拯济众生”的菩萨行,更是成佛所必须实践的。

  □列举菩萨、萨波达王、贫人、干夷王、国王、仙叹理家、普施商王、长寿王及《波耶王经》、《波罗□国王经》、《萨和檀王经》、《须大拏经》、和默王本生、《四姓经》、维蓝梵志、鹿王、鹄鸟、孔雀王、兔子、理家、沙门等二十六则本生因缘,说明布施波罗蜜。

  □本章的主旨在说明布施波罗蜜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实践。即“慈心向彼,悲心追愍,喜彼成度,护济众生:::不惧乏无也。”如果违反此四无量心而行布施,纵使“后得其福”,也是“福中之薄”;“官位七宝”,也“得不足荣”。


    第二、戒度无极章(卷四)

  □说明:

   □戒波罗蜜的意义,即:敬信三宝,奉持五戒十善,过合理自律的生活,修无欲清净的梵行;不做“狂愚凶虐,好残生命,贪余盗窃,婬□秽浊,两舌恶骂,妄言绮语,嫉恚痴心;违亲戮圣,谤佛乱贤,取宗庙物,怀凶逆,毁三宝”的恶行。

   □持戒应有的态度,是尽形寿奉行佛戒,无有毁犯。面临清净戒行与性命存活攸关之际,菩萨的智慧抉择是“宁脱眼而死,不犯淫而生”,“宁殒躯命,不去仁道”,以舍生来保全戒法的清净。

   □奉行五戒十善的功德,是得生人天,不堕恶趣。

  □列举清信士、象王、鹦鹉王、法施太子、国王、凡夫、贫商人、贫道士、童子、兄猕猴、长者,及《太子墓魄经》、《弥兰经》、《顶生圣王经》、《普明王经》等十五则本生因缘,说明持戒波罗蜜。


    第三、忍辱度无极章(卷五)

  □说明:

   □菩萨忍辱的动机,是不忍见众生“以痴自壅,贡高自大”、“贪嫉处内,瞋恚处外”、“长处盲冥”,积苦无量,于是发愿世世怀忍行慈,济护群冥,助其免咎,获得身心俱净的喜悦。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