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简介:八大人觉经

佛教典籍,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师安息国人,名清,字世高,原是安息国王子,父殁后,舍王位而皈依佛门,出家学道,博晓经藏,尤其精通阿毘昙学与禅。汉桓帝时,从安息国来到洛阳,是我国佛教初期的译经僧。译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修行道地经》等约三十四部四十卷。我国早期佛学的流布,因之奠定基础。

  本经主旨在说明诸佛菩萨等大人应当觉知思念的八种方法,因此称为《八大人觉经》。与《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

  全经虽然仅短短三百余字,但是仍然具足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条目分明,学者极易把握经文的本意。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这是佛教的世界观。说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的“无常观”;“四大苦空”的“苦空观”;“五阴无我”的“无我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的“不净观”。

  修学菩萨道的人应该觉悟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这个世间,到处都是不安不实,因缘和合的四大五蕴的我,真正说起来是苦的、空的、无我的、生灭的、变异的、虚伪的、没有主宰的。执着的妄心,是罪恶的源流;幻现的色身,是罪业集聚的处所。能懂得这以上的道理,常常思维观察,就可以渐渐的离开生死众苦的轮回。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从第二觉悟到第七觉悟,是说佛教的人生观。也就是说明多欲为生死的根本。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死死生,受着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而引起的。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科技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人能无欲,品格自然提升,苦恼自然减少。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这是说知足为守道的根本。世间的罪恶,人生的祸患,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人虽然明明知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但活一天,总要对这个世间贪求一天。因此,要离生死先除欲,要修正道先知足,不知足的人,修道永远不能有所成就。修学菩萨道的人,能安于贫穷,清净守道,把“求智能、求解脱”当做事业。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这是说精进为降魔的根本。在这个世间上,无论做什么事,必须要有大雄、大力、大无畏的精神。我人在社会上所兴办的事业,在佛法里所修学的道业,可能遭遇到的障碍、魔难,一定很多,如果犹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会一事无成。

  “懈怠”,懈是根身的疲倦,怠是心识的放纵,就是对于断恶修善的事不尽力。懈怠是人生的病患,对治懈怠的药方就是精进。精进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长,未生的恶念令不生,已生的恶念令速断。

  四魔就是: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之魔;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苦之魔;死魔──指能断人之生存命根之魔;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等。

  五阴就是指五蕴和合的有情色身,五阴如苦聚,三界如火宅,我人的身体、世间,都是无常不实,是不可依赖的牢狱,要“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才能“出阴界狱”。众生不懈怠,精进修道,舍弃五阴之身,脱离三界牢狱以后,证得常住法身,逍遥自在,那就是一个光明、解脱、安稳的世界!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能,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这是说智能为化愚的根本。愚痴,是指心性暗昧,没有通达事理的智能,也就是“无明”。人因为愚痴,起惑造业,轮回生死,受着无穷的痛苦。人不能认识自己,不能解脱,就是由于愚痴。

  愚痴,有见解上的愚痴,有思想上的愚痴。见解上的愚痴就是: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思想上的愚痴,就是:贪欲、瞋恚、愚痴、憍慢、疑惑。众生因为有上述见解上的愚痴及思想上的愚痴,因此而感受生死。觉悟了的菩萨,一定要设法离开愚痴和生死。在菩萨的心中,希望的是广学世出世法,听闻圣教,增长智能,成就无碍辩才,教化一切众生,给大家快乐,把欢喜布满在人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