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讲义(畅怀法师)(2)
有人认为打坐是消极的,是出家人的事,非世人所为。其实不然,无论那一个行业,那一个团体,那一个人,假使纯是消极而无积极的话,决然无法生存下去。有如世人日间劳作,晚上休息,如果终年动而无静,或静而无动,
有人认为打坐是消极的,是出家人的事,非世人所为。其实不然,无论那一个行业,那一个团体,那一个人,假使纯是消极而无积极的话,决然无法生存下去。有如世人日间劳作,晚上休息,如果终年动而无静,或静而无动,决无生存之理。但人只知身有动静,不知心也有动静。身动静者,工作是动,休息是静:心动静者,有思想为动,无分别为静。一般人工作八小时,其余时间均可休息,何况于八小时之内也会间歇休息;而心则不然,除在睡眠不思想外,余时未尝静止,况于睡眠之中,仍会有颠倒梦想。由此可知,身静多于动,心动多于静,二者不能平衡,所以世人多病。 欲想健康长寿,务必把身心协调平衡。除身体恰当运动外,仍要设法多静其心。身体的运动与方法,大多数人都知其梗概;惟静心的功夫和方法,世人多未加注意,故笔者略陈所知,供诸有缘一起分享。
B.体验与功效
我们如能经常静坐,会使心情平静,由于心平气和,血脉畅通,疾病便不易发生。相反,若心情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情绪困扰不安的话,则必令气血失调,久之必引致百病丛生。 如人发怒伤肝,欢喜伤心,悲观伤肺,恐怖伤肾,思虑伤脾。又缘色多生肝病,缘声多生肾病,缘香多生肺病,缘味多生心病,缘触多生脾病。又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总之,喜、怒、哀、惧、爱、恶、欲之七情,或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欲,无论有那一种发生,都能影响全身的机能变化。身是以心为主,心能控制各部机能。如心平静,似水无波,七情六欲不妄生。若再能清心寡欲,六脉调和,则百病不会发生。 初学静坐,两腿会觉麻木,妄念也难以收摄。但静坐日久,酸痛便会消失,妄想也可控制。而且,双腿盘坐约五分钟,身心便能宁静稳结,如坐四十五分钟,或一小时,更觉舒畅,此时下座,精神奕奕,感觉轻安愉悦。 若于静坐中,忽因要事下座,可能发生浑身不舒服感觉,以静坐时,血气正在周身循环,未走至终点,忽然令其中止,故下座后有不适现象;补救办法,可于事后,再去静坐,至血气畅通舒适为止。若静坐日久,此种现象便会消失。 静坐也比睡觉有益,常人熟睡时,消耗能量比清醒时,降低百分之十六左右。打坐如有功夫,甚至能下降百分之三十四。 书中有说:“人从生下来,脑内约有一百四十亿个脑细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而静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脑细胞在活动。” 若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冬天感觉手脚寒冷,静坐半小时,会觉全身发热;夏天气候炎热,静坐能使身体清凉。所谓:“息灭心头火,除热得清凉。”又说:“心静自然凉。”因此,打坐不只御寒,亦能去热。更令肥人变瘦,瘦人增肥,因为过肥过瘦皆是病态。由此可知,静坐能消万病,且对人有百益而无一害。 儒家有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家则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其义大致相同。 静坐有功夫时,身体会发生不寻常的变化,不知内情的人,往往说是走火入魔了,其实不尽然。心念注意丹田日久,腹部会充实,觉有一股真气,每从放谷气(谷气即屁)时,将腹内郁积逼出,时有痾肚现象,每月一至两次,或经一至两年始能停止,请勿恐惧,此是将多年累积的湿热泻出来。首先反应是满身流汗,身体动摇,指手画脚;或觉某部分痛痒,重如泰山,轻若鸿毛;或觉身大丈许,小如拳石;或觉身体升高,如腾云驾雾;或觉下沈,如降落深渊等种种变化,不一而足。若遇此种现象,切勿惊怕,此乃静坐之功效,由于气血走动,生理会发生变化,气血犹如车辆,脉管好似道路,若车辆有力,可将道路阻碍冲去。静坐若久,气血充沛,会将脉络打通,上下运行无阻。未静坐前,全身毛孔似有闭塞现象;静坐数月,感觉全身毛孔疏通无滞,呼吸也微细而慢长。 平常人之呼吸,男士每分钟十六至十八次,女士十九次左右。习静坐之人,可能减至七八次或三四次,甚至达到一两次。气息达至最微细时,几乎不用鼻孔出入,这时感觉一切毛孔有如藕孔,也如鱼网,无不疏通。 气息长短有七种状态。一、呼吸最短唯在喉头。二、胸中。三、腹部。四、丹田。五、涌泉(脚心)。六、毛孔(胎息)。七、龟息(心脏停止)。 书云:“长吸长命,短吸短命。”由此可知,呼吸比饮食重要,七天不进饮食不致于死,若有五分钟不呼吸,人便断气。 呼吸究竟是些甚么?佛说是从众缘所生之风。先由心鼓动,然后从肺边生风,风经心、胸、咽喉至口、鼻而出;息入时又从鼻、口、咽喉、胸部、心至脐而入。息在母胎中原无,故知由身始有,四禅以上无呼吸,故知由心而有,身心和合,始有呼吸。有如风扇,众缘和合,始有风出。息之出入,亦复如是。 息有三种。即大息,中息,微息。一、口有所言,大息即止。二、修道之时,中息即止。三、得四禅时,微息即止。 少年入息长;老年出息长;中年出入均等。生时先入,死时后出。又若人心细,其息则细。若人心粗,其息也粗。如人疲极,止息欢喜,息即细长。譬如人遇恐怖,疾走上山,其人心粗,呼吸便短。又身安心静,出入息俱长。若身不安,心多散乱,出入息俱短。又烦恼生时,呼吸均弱且短。若自卑感生,吐气慢且长,吸气强而短。XZang有句说话:“呼吸急躁,思想粗暴。”是故心与呼吸,息息相关。 有人怀疑,呆坐不动,将使血气不通,消化结滞,何能除病?当然,若身端坐,心里胡思乱想,或阅书,或写作,或作其他事务,则会影响血气流通,食量也相应减少。而佛教的静坐,不仅要身体稳如盘石的端坐,也要令心不能胡思乱想。所谓:“静极生动。”若心静到极点,则血液自会流动,导致横膈膜运动增加,对于肺部交换气体功能大有裨益。据书所载,静坐时的活动范围,要比平时增加三四倍。因气脉一通,就会带动血液环绕全身。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意谓血能生气,气能带血,气血畅通,万病消除。 我国医书也曾说:“心属于火,肾属于水。”若人用心过度,心火上升,肾水下降,由于肾水不能上潮,引致水火不济,便会毛病百出。若心能宁静;或系念下丹田;或止心于足部,心火会下降,肾水便上潮,水火既济,则百病消除。其实人的失眠,多由水火不济所致,心火不能经常得到肾水润泽,便会幻想多端,思潮无法控制。若心能将万缘放下,专心一意观注小腹,或膝盖,或两足间,约二十分钟,水火便能互相接应,此时如有两节火车,骤然结钓,幻想立刻停止,两眼蒙眬,约五分钟,便可入睡。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