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智慧与现代人的心灵生活(释法缘)(6)

如是以般若智慧推理观照,在五蕴中找不到所谓常一、主宰的自我,所以是无我,而众生却偏偏执著有我,众生这种对自我的执著就是人生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所以佛教中把我执又称为烦恼障。我们应该用般若智慧来观照

  如是以般若智慧推理观照,在五蕴中找不到所谓常一、主宰的自我,所以是无我,而众生却偏偏执著有我,众生这种对自我的执著就是人生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所以佛教中把我执又称为烦恼障。我们应该用般若智慧来观照,通达无我的真理。如果能够通达无我的真理,就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超越对自我的执著、对外物的追逐、对贪欲的痴迷,从而回归宇宙生命,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根。发扬生命广阔的意义,以无我的精神去从事工作,坦然面对生活;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襟积极的做利他的事业,广修一切善,而心无所著。不再把生命的大海锁死在小我的天地里,受困其中,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一生只以满足自己的物欲为宗旨,只求自我的扩大与发展,而能打破我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之中,了悟到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这样才能生活得充实、欢喜,而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空虚、迷茫。能以无我的精神面对人生就不会感到身心压抑、紧张,而是宁静、从容、安祥。

  无我是佛教的精义,通达无我也才能断烦恼,如《杂阿含》卷四十七云:“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43《成唯识论》卷一云:“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言无我见,能证涅,执著我见,沉沦生死。”44《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45佛教经典里到处都在阐明无我的道理,如《般若经》、《阿含经》、《金刚经》等,以《金刚经》来说,此经处处都在说无我,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46又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恨”。47又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8又曰:“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49这些都说明了无我的重要,如果我们能用般若智慧观照突破我执,通达无我,不但能使我们人格得到升华,还可以解脱生活中因我执而引起的种种烦恼痛苦,不受其束缚,乃能使生命活动以自主、自在的崭新形式表现出来,实现生命的转换。

  (二)以般若智慧破法执,实现生命的圆满自由

  人类心理上的重要执著,除了我执以外就是法执。众生因执著一切法为实有,产生自性见,进而起种种分别心,心随境转,或喜或忧,患得患失,不得自在。法执还会障碍人类对现象的正确认识,无法窥见事物之实际情态,所以佛教把法执又称之为所知障。如有人看到绳子误以为是蛇时,吓得魂飞魄散;再如佛灭度后的印度小乘论师认为三世实有,把有形的实物世界分析至最小单位极微,说有形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但是构成有形世界的最小元素极微则是真实存在的。以此他们还认为,由五蕴所构成的有情生命体虽不是真实的,但能构成有情生命体的这五种元素却是真实的。印度小乘论师的这种观点,表明他们对于宇宙人生并未放弃最后的法执。对存在现象的这种本能的法执,不仅阻碍了人类对存在现象的正确体认,而且也阻碍了人类认识能力最充分最圆满的发挥。必须以般若智慧破此种法执,使人的认识能力发生突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存在的体认也将有所增进。

  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下,一切诸法都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生,相依相待,没有真实的自性,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50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51这就是要人们面对认识对象时,能够恒常细心地体会一切存在现象无非都是因缘合和而成的,暂生暂灭,无常瞬间即逝,没有真实的自性。即使是印度小乘论师把实物世界分析至最小单位,但这最小的元素,也还是缘起没有自性的。如果我们对一切存在现象能恒常持续地以此种方式予以观照、了解,在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以此种方式予以了解,在起心动念的任何瞬间以此种方式予以了解,我们本能的法执最终将会突破。如果能突破法执,处处以般若智慧去观照人生,不住于相、随缘自在、不为物役,就不会被外境所动,被八风所吹,这样才是真正自由自在之人,佛教称之为洒脱。这样就将我们的生命从狭隘、偏执、封著、沦没中提升出来,这就实现了生命的圆满自由。这种生命的圆满自由,正如禅宗一首诗中所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52春天看百花开放,秋天赏月色美景,夏天享凉风暂至,冬天观大雪纷飞。没有对我、对法执著的境界是这样的任性自然、自在无碍。所以若能处处以般若智慧去观照人生,就可以做一个洒脱、自由、自在之人。

  (三)以般若智慧为指导广修六度万行圆满人生

  一切众生要解脱烦恼生死,必须要依靠般若空慧,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解脱道的观慧唯一是空无我慧。然而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是为个人的生死解脱,而重在利他的万行,即以大悲为本,无所得为大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以万行的因花,庄严无上的佛果。所以大乘的般若智慧不同于二乘的沉空滞寂,它是要以大悲为本,悲智双运,积极入世,在般若的引导下,广做空花水月的佛事,于利他中,圆满自己的人格,圆满自己的人生,乃至福慧两种资粮具足而成就佛道。

  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但是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道至高无上的修行法门,我们要想自觉觉他、自利利他,非得行六波罗蜜,方能福慧圆满,成就佛道。六度是诸佛的无尽法藏,统摄了一切万行。

  1布施: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施舍,有三种:(1)财施,即用物质或金钱来布施,这种布施也叫做外财施。如果是用身体的布施,如把自己的皮肤移植给受伤的人,捐器官、捐血液给需要的患者就属于内财施;(2)法施,即用佛法去开导他人,解脱他的人生痛苦;或传授给他人谋生的技能。法施的意义、作用、功德要比财布施更大,所以佛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53(3)无畏施,给人勇气胆量乃至安慰都可叫作无畏施。

  如果能修布施不但可以利益别人,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利益。布施能破除我们内在的悭贪和吝啬,乃至破除对财物的贪著,如《宝积经》云:“由布施故,得断三种毒:所谓悭吝、嫉妒、恶思。”54布施还能破除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如《摄大乘论》卷二云:“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曰施。”55

  当然我们在修布施时要以般若作为指导,在布施时要做到不见有能施的我、也不见有接受布施的人,也不执著所施舍的财物,如是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布施。这种布施也称为无相布施,如《金刚经》中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56无相布施,因布施与空性契合,空性无量无边,所以施福亦无量无边,不住相布施功德如广大虚空,不可穷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