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宏涛法师)

《心经》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 宏涛法师 宏涛法师,法门寺佛学院的研究生。于2011年7月18日,在陕西
《心经》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

宏涛法师

  宏涛法师,法门寺佛学院的研究生。于2011年7月18日,在陕西省“第一届讲经交流会”上,法师以自己的智慧、真情演绎了仅仅260个字的《心经》深广的内涵,夺得了讲经交流会的第一名。

  尊敬的诸位嘉宾,诸位法师、居士,以及参加法门之光福慧营的义工和学员们,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这火红的七月,我们欢聚在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指真身舍利的道场——法门寺,共同沐浴佛法的清凉,的确是一个殊胜的机缘。今天,末学宏涛能够得到一个这样难得的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同体悟佛法所带给我们的那种“清风明月、心头无事”的空灵境界,实在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情。

  稍微了解佛法的人,普遍会接触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事实上,这部经典在古往今来大多数佛教徒的宗教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想要成就佛陀的智慧,必须要不断地背诵、研读和禅观此经。传统上,我们将这部经典简称为《心经》。因为众生机缘的不同,使我们目前所拥有的《心经》的汉译本已达十几种之多。比如说,东晋时期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唐代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藏文汉译的《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等等。但是,若论文词优雅、义理圆满、言简意赅、流通广泛等特点的话,则以玄奘大师的译本最佳,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读诵的这部。玄奘大师的译本,其经文虽由短短的二百六十个字组成,却道出了佛教的精髓,为众生呈现出解脱烦恼系缚的真实教法。

  那么,《心经》到底说了些什么?它所讲说的主题、彰显的真理、阐明的宗趣、论说的功用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的音译。“般若”,可以简单解释为高层面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够带领我们不偏不倚地认识事物的真正本质。“波罗蜜多”,意译为到彼岸。佛法中将我们凡夫生活着的、被虚妄所缠缚的俗世比喻为此岸,而真实自在的境界为彼岸。若想越过从此岸到彼岸之间的滔滔苦海,则必须要依靠“佛法僧”三宝为舟航。《心经》的“心”解释为心要精髓;《心经》即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精要,“心”之一字,同时也说明了这部经典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经”,也就是佛经的经,梵语云“素呾览”,意译为契经,有贯穿之意。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简要言之,在佛法中,只有真正能指导我们解脱生死烦恼的圣言量,才可以被称为“经”。那么,依照经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智慧到彼岸”即是《心经》所要讲说的主题。

  而《心经》在阐述“由智慧到彼岸”这一主题时,其中所着重强调的智慧,便是对“诸法空相”的证悟。那么,为什么是诸法空相呢?我们凡夫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其好恶美丑、冷热长短、青黄赤白、花开花落乃至于贫穷和富足、战争与和平不都是实实在在凸现出来的么?为什么佛法认为是“空”的呢?观世音菩萨即以一连串的“否定语句”来诠释。请大家注意,这一连串的否定语句,也是整部《心经》的核心讯息。那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在阅读这一连串的否定语句时,许多人往往会感到困惑,但是对深入佛法的人而言,这又是甚深灵感的来源。因此,要想解决这个困惑,就必须了解否定语句在般若经典中所扮演的角色。

  佛教一开始,就以解脱我们这颗因执着而被束缚的心为中心思想,特别是在苦口婆心地破除“法我执”和“人我执”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根据佛教教义,我们的苦是源自于我们将“诸行无常”视为恒常,将“诸法无我”视为有我,尤其是“人我执”的习气。就是这种执取,造成了我人跟周遭的众生与环境的不和谐。由于这个习气已经深深地根植在心中,唯有对“我执”进行彻底的解构,才可以带领我们达到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心经》中讲述了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至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等等。对于这种种法则,便是用一连串的语句将其自性进行了否定。这种对万法自性的否定,不仅可以视为佛教智慧的引申,事实上也是这种智慧的最佳例子,这也是《心经》能在大乘佛教世界深获尊敬的关键。

  由此可知,《心经》所要彰显的真理,即是“诸法空相”,也就是因“无所得”而证悟到的第一义谛“空”。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一点,就是要避免误解“空”是绝对的实在或独立的真理,“空”必须要理解为事物的真正性质。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执着于“空”而产生“恶取空见”。弘一大师就曾说过:“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为执着于“有”的人,他还会修习善业,感人天果报。而执着于“空”的人,则会因为拨无因果而堕恶趣。禅宗里就有这样一则故事

  说有一天,百丈禅师讲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老者回答说:“我某甲不是人,其实是一只野狐狸,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给人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以希望能解脱野狐之身!”百丈禅师听后,慈悲的说道:“但请问来!”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大众师父到后山的一个石洞内用禅杖挑出一具野狐死尸,并嘱咐大家按照亡僧之礼予以火葬。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人,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会堕入五百世的狐身呢?百丈禅师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又能脱去他五百世的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实在是害人不浅!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事物可以脱离因果法则。如龙树菩萨曾在《中论》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此处的“不昧”,就是拾金不昧的那个“不昧”,指不蒙蔽、能明了的意思。也就是说,大修行的人,是明了因果的。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