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皈依空性,首先要修习外空,思惟死亡时,无论财富、眷属,一切都带不走。其次,思惟内空,要相信过去不代表未来, 过去虽做不到,未来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一个人不能总是活在过去,活在过去的人是下等人,若过去怎么做,现在也怎么做,那么自己就没办法突破。所以我们要思惟内心的状态,它是变化无常的,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一切恶法都可以断除,诸佛菩萨的功德,也是可以成就的,因为自心本是清净,这些因缘法都是后来熏习才有,所以它是可以改变的。以上是皈依空性,我们应该建立外空与内空的思想。 乙三、皈依实相 第三种皈依是皈依中道实相。前面的业果皈依是有相行,它是有相的行为造作;空性的皈依是无相行。若把有相的业果造作,与空性的观察,两者合起来,称为「空有双照」,这就是悲智双运,成就菩提心。菩提心如何修学呢?「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菩提心是在凡夫的惑业及魔境中修学,「惑」是烦恼,「业」是业力,我们在众多的烦恼、生死业力及冤亲债主的魔境中,追求解脱,所以大乘佛法不是逃避,而是在杂染的因缘中追求解脱。这是如何解脱呢?「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莲花不着水」是空观,莲花不沾染水,这表示对果报的不执取。但它又像日月在虚空中活动,而不住空,这是讲因地。中道是真空妙有,到底我们要空掉什么?想要保存什么呢?空有双照的「空」是空掉对果报的执取,所谓的「有」是要注意因地,若空掉「因地」就修错了,而是要空掉果报的执取,保存因地的修学,所以古德说:「万法皆空,善恶不空。」中道的思想是在「有相行」与「无相行」中,走第三条的中间道路。在菩萨道中,「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成败就是果报,若要行菩萨道,就不能对眼前果报的得失看的太重;但在因地的修学,自己要「凡事尽心尽力」,也就是「万法皆空,善恶不空。」因此从中道实相来说,生命的重点在于过程,不在结果,强调在修学过程中,我们是否掌握了因地。当然在过程中,我们要设定目标,今生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生命非常短暂,若人生没有目标,生命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来生的目标又在哪里呢?是追求人天安乐果报或成就净土?从果报中规划自己的生命,做该做的事,对于过程中的一切得失,不用看得太重,这是我们要注意的。总之,中道是把空观与有观两者融通,空有双照,悲智双运,成就菩提心。 肆:结示劝修 《归敬仪》云:「经云:『有人受三皈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阶位。但以罪多恶重,轻而慢者,虽曾受归,随缘还失。是故智人初受归时,专心缘此,得名归依,故感善神随逐护助。」 这是说明皈依的功德。如果我们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中皈依,这善根最迟在弥勒初会时,就能解脱生死。不论是事相的皈依,对三宝的礼拜、称赞、作愿,或是理体的皈依,思惟佛法的真理,这些都是出离苦海的殊胜途径,也是成就佛法功德的最重要基础。以上是正面的劝勉,以下是负面的警诫。 甲二、举颂劝修 诸佛是三界导师,四生之父;正法是真理;众中尊是僧宝,我们对三宝的境界,「直至菩提我皈依」,只要我尚未成佛,乃至等觉菩萨,都要祈求三宝救护。诸位要知道,莫以为只有生死凡夫才祈求皈依三宝,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大菩萨都要皈依三宝,所以说「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们必须把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善法,回向给众生,使他们也能离苦得乐,成就佛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