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11)

合而观之,前之一人,汩没于五浊者也。此二人者,一则随生,一则无生。虽然,曰随生,未必其真能作主而不被业牵也。曰无生,未必其真得无生法忍而常住寂光也。如未能,则戏论而已。又未能,则大言不惭而已。难矣哉

合而观之,前之一人,汩没于五浊者也。此二人者,一则随生,一则无生。虽然,曰随生,未必其真能作主而不被业牵也。曰无生,未必其真得无生法忍而常住寂光也。如未能,则戏论而已。又未能,则大言不惭而已。难矣哉!

念佛不见悟人

或问:“参禅得悟者,相望于册。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闻也?”噫!盖有之矣,子未之见也。且参禅人得理之后,终不哓哓以自鸣也。龙天推出,然后声振一时,而名垂后世。彼曹溪佩黄梅之心印,苟不失口于风旛,一猎人之守网夫而已。清素受慈明密记,苟非邂逅于荔枝,一丛林之闲老汉而已。子何自而知之?况实心念佛者,志出娑婆,精求净土,念念如救头燃。即其悟本性之弥陀,了唯心之极乐。若终身隐而不出,子亦乌得而知之也?凡上上品生者,皆得悟人也,《往生传》不可不读。

一蹉百蹉

古云:“今生若不修,一蹉是百蹉。”一之至百,何蹉之多直至于是?经言:“离恶道,得人身难。得人身,逢佛法难。”然而逢念佛法门,信受为尤难也。如经所言,蚁子自七佛以来未脱蚁身。安知何日得人身,又何日逢佛法,又何日逢念佛法门而信受也?何止百蹉,盖千蹉万蹉而无穷也。伤哉!

蔑视西方

居士鲍姓者,日诵《法华》、《楞严》,久之知解通利,遂作《西方论》、《答客问》共三篇。初一篇犹谈正理,而稍稍带言西方不足生。次二篇则甚言愿生西方者之非。或劝予辟之。予忆空谷禅师谓:“谬人之言,比于樵歌牧唱,不必与辩。”今鲍所论,皆援禅门正理,易以入人。则因而疑误众生,退失往生之愿。为害非细,不得终默矣。

其初一篇,分三等西方:一为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所生之西方;二为远公、永明等诸知识,苏子瞻、杨次公等诸贤者所生之西方;三为凡庸、恶人、畜生等所生之西方。其说近似有理,但九品往生,经有明文,昭如日月之在中天,何须待尔别为三等?一王创制,万国钦崇。山野匹夫,另立科约可乎?其谬一也。

佛明九品者,西方原无二土,而人机不同,故往生者自成其九。鲍之说,是西方原设三等之土,以待三等之人,与经不协,其谬二也。

又言:“永、远诸知识、诸贤者往生,实非自利,纯是利他。”夫求生彼国,正为亲近如来,冀求胜益。诸大菩萨且置弗论,只如苏、杨诸贤,岂皆菩萨地尽,特往极乐度生,更不自利者耶?《行愿品颂》云:“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求授记非自利而何?其谬三也。

又曰:“圣凡同体,迷悟而优劣暂分。返照回光,反掌而圣凡迥别。”既其返照,如何翻成“迥别”,又曰“同体”可乎?自语相违,其谬四也。

又曰:“毋执我相欲生彼土。”而佛顾叮咛告诫,劝发求生。是佛教人执我相耶?其谬五也。

至于第二、第三篇,弥加诋毁,其谬更甚。曰:“今主法者,唯以净土为事,唯以此事为真。”则净土是假耶?佛说净土是诳语耶?不信有金色世界,《楞严》所呵也。鲍日诵《楞严》,而作此断见,其谬六也。

又云:“一心不乱,非执持名号、念念专注之谓也。若说执持者,有如云布。亲见数人昼夜念佛,又经几位老善知识印过,后皆入魔罥,不可救拔。”夫执持名号,佛说也。是佛误此数人入魔罥耶?现见不念佛而参禅,亦有着魔者何也?经言念佛往生者,得不退转。则必入圣流。佛许入圣流,鲍以为入魔罥,其谬七也。

又云:“所谓一心者,乃当人本有之心,本自灵妙,本自具足,除是之外更无别法。”夫经文明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何得革去上文四字,而说一心?若无经文,空口高谈,如是说心,亦无不可。此则金口所出,真语实语。是佛差说,鲍为改正耶?《法华》云“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又如何解?其谬八也。

又曰:“依此法修,必入邪道。”前曰“入魔罥”,今曰“入邪道”,念佛之为害如此乎?佛何不禁人念佛,而待鲍禁也?其谬九也。

又云:“上古人先劝人得本,后劝往生。”夫念佛往生,原是下学而上达边事。先上达,后下学,于理通乎?宁有先状元及第,位登宰辅,方乃习读《六经》、《论》、《孟》,学做举业文字者乎?其谬十也。

又云:“若佛法止此,只消一卷《弥陀经》足矣。只靠此经,谁不可作人天师,谁不可称善知识?”夫《法华》、《楞严》、《华严》、《般若》等诸大乘经,无日不诵,无日不讲。有谁偏执《弥陀》一经,而扫灭诸经耶?虽然,只恐不曾真实专靠一经耳。专靠一经,得念佛三昧,称善知识,亦何忝乎?十一谬也。

又云:“佛刹无尽,若专教人求生一刹,其余佛刹岂不冷静哉?”宁知尽微尘众生皆生一刹,不见增多。尽微尘众生无一生彼刹者,亦不减少。何冷何暖?何静何喧?而作儿童之见,邪僻之说。十二谬也。

千经万论,赞叹西方。千圣万贤,求生彼国。独鲍一人重加毁訾,何其不惧口业也!居士初时信心虔笃,吾甚爱之。今若此,吾甚忧之。

出世间大孝

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

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三则世间之所谓孝也。

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

予昔甫知入道,而二亲云亡,作《自伤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见在家、出家二众中,有具庆者,于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顿首以劝。

三难净土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驰驱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由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

又一人问:“经言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斯言论事乎,论理乎?”噫!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云:“礼佛一拜,从其足跟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今正不必论其事之与理,但于“至心”二字上着倒。唯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灭。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