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见的获得,首先应通过闻思获得相关理论。或是通过般若系经论,如《般若经》、《中论》、《百论》等,获得般若的空性见;或是通过《圆觉经》、《楞严经》等,获得属于如来藏体系的见地;或是通过《辩中边论》等唯识经论,获得唯识的中道见;或是通过阿含典籍获得无常、无我的正见。总是,通过对某一宗派或某些经论学习,获得契入空性的正见。 当然,仅仅闻思还不够,关键是将其落实为心行力量。这就需要明眼人的引导、指点,将闻思正见真正转变为心行力量,成为破除我法二执的利器。我法二执乃凡夫心建立的基础,如果没有正见指引,我们就不知该舍弃什么,修行自然难以奏效。 梦度:从闻思理解了这种见解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进一步引发空性见,又应该怎么做才能如实了达诸法的真实相? 法师:首先,我们要了解,通过什么样的正见来完成自身修行,是通过唯识见、中观见或是其他?需要选择一种与自己比较相应的见地。确定之后,在善知识指导下学习相关经典。 其次,在闻思过程中,不断深入,获得精确的正见。对见的掌握,开始可能认识得很肤浅,也可能认识中有偏差。如何进行调整?藏传佛教是通过辨经来进行。人的认识往往存在误区,会有拖泥带水的成分,辨经会使问题暴露出来,通过相互探讨或请教师长予以解决。 第三,通过禅修使见落实于心行。若是没有禅修和实证体验,停留在闻思层面的正见是很肤浅的,而禅修获得的,才是实际的心行体证,是语言不能抵达的境地。 梦度: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至诚的发愿菩提心来悟入空性呢? 法师:仅仅通过愿菩提心,恐怕是不行。愿,是一种意愿,仍属于世俗心,通常情况下是不行的。 但也不能排除这个可能,通过极其强烈的愿力直接契入空性。但这需要在特定因缘之下,在大善知识的引导之下,比如佛世时,还有隋唐时期的那些禅宗大德,以特殊方便将学人直接引入。但这种因缘殊胜稀有,同时,学人必须对善知识有极大信心。 梦度:那么一般的人呢,是需要通过禅修止观证入实相吗? 法师:闻思的见,若是不落实于止观,只是知识性的概念,没有多大力量。只有通过止观,闻思的见才能落实于心行。观,又须以止为基础,否则很难从平日混乱的心态中走出来,既观不起来,更无可能由此契入空性。 念佛与止观 梦度:那么念佛人在修学当中怎么落实止观呢? 法师:现代人念佛,多倾向于持名念佛,以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和对娑婆世界的厌离为前提。在此基础上,专注地、系心一处地念,就是止观。(编者注:蕅益大师《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云:以念佛及菩萨。不生妄想分别。即是止行。了知诸佛菩萨。有大神通巧便。能救拔我及诸众生。即是观行。所以修止观时。设见佛菩萨形。知是魔事。不生取着。今念佛菩萨时。设更别商止观。大似骑牛觅牛矣。) 但现实是,多数人念得没有力量,原因何在?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轮回及三恶道的苦认识不足。我们每天能有多长时间念佛?念佛之外又在念着什么?很可能,我们每天以一个小时念佛,却以十几个小时修凡夫心,修贪心、嗔心,修各种执着。两相抵消,念佛自然就难以见效。如果真正意识到轮回苦,出离心极为真切,各种世俗心念就不会对我们构造多大影响。相应地,念佛的力量便随之增强。所以,观轮回苦非常重要。此外,是通过学习大乘经论,了知一切是空、无常、无我的,是如幻如化的,这些知见也能帮助我们淡化世俗心。 另一方面,要不断忆念佛菩萨的功德。“阿弥陀佛”不仅是名号,更是万德庄严,是无量的慈悲、智慧,是无量的解脱、自在。我们要不断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由此生起强烈的信心和依赖感。以一心皈投的虔诚来念,这句佛号才能真正产生力量。所以,念佛人最好有一定的教理基础,以此增强对阿弥陀佛的信心。 菩萨行 梦度:我们这种愿菩提心,如果已经比较强烈了,很自然的就要进入下一个阶段,进入菩萨行的阶段,您能不能概括的讲一讲行菩提心的内容? 法师:行菩提心,即菩萨行,主要内容为六度四摄。发起愿菩提心之后,进一步要修菩萨道,这需要受菩萨戒、行菩萨行。菩萨行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没有菩提心的菩萨戒,是没有灵魂的菩萨戒。而没有菩提心的六度四摄,与人天善法并没有多少区别。 同时,菩萨行又能帮助我们完成菩提心。实践菩提心的过程中,必须超越种种世俗心,超越我法二执。我们发菩提心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人看着顺眼,那人看着不顺眼,怎么才能平等对待他们呢?行菩萨行,会面临很多类似的矛盾。因为凡夫心是不平等的,充满贪嗔痴的,这就是检验菩提心的时刻。 我们修布施时,是否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布施心?是否所有东西可以无条件地布施给众生?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不愿施舍的,那说明还不具备平等心;如果还有一样东西是我们舍不得施舍的,那说明还有悭贪在作怪。可见,行菩萨行能将发心中夹杂的世俗心逐步清扫干净。当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布施心,对所有东西都能布施而无不舍时,布施的修行就圆满了。这并不是说,对一切众生都能实际地修布施,那恐怕是无法做到的。只要面对每个众生都能生起慈悲心,都愿意修布施,就说明心中已经不存在障碍布施的烦恼。所以说,菩萨行能够帮助我们成就菩提心,圆满菩提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