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基本思想(2)

无我则显示了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大凡宗教都主张宇宙间有主宰的上帝或独存的神我,而无我是对独宰的上帝或神我的彻底否定。 无我是从事物存在的空间上去分析的。 有情所以执我,是由于有情的错执。而“诸法无我

   无我则显示了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大凡宗教都主张宇宙间有主宰的上帝或独存的神我,而无我是对独宰的上帝或神我的彻底否定。
   无我是从事物存在的空间上去分析的。
   有情所以执我,是由于有情的错执。而“诸法无我”则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烦恼妄想的根源是什么?就是我执。“诸法无我”所要空去的“我”,正是有情所执的“我”。   在佛教中,我执还有“人我执”、“法我执”之分。
   有情执身为“我”,是“人我执”,并由我执而引生种种烦恼妄想。
   执法的独存性、实在有及常恒不变性,为“法执”。
   佛经上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我们应根据“三法印”的道理来好好的思考一下这句话。
   “空”显示了诸法无自性,空是要破除实有的执著。
   诸法实相非空非有。
   缘起包括生灭性和寂灭性两个层面。认识到缘起的生灭相是契入缘起寂灭相的基础,而对无常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是契入实相的关键。
   大家能否正确的认识无常?在生活中,只要能以无常的眼光去看世界,多有几分无常的认识,对世事就会少几分执著。只要“我执”能够淡一分,烦恼就会相应地减少一分。有了对“无我”的认识,才能渐渐去除迷妄之心及各种执著,最终真正证得“无我”。   “三法印”又是甄别佛法与非佛法的标准,也就是说,凡符合“三法印”的便是佛法,反之,则非佛法。这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基本纲领,今天这个世界,歪门邪道及相似佛法很多,没有正见作为指导,就很容易被误导,走上邪路而不自知。
   问:如果无我后,人还有没有感觉呢?
   答:你本来就无我,现在有没有感觉呢?
   问:菩萨知道自己是菩萨吗?
   答: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想一下《金刚经》是怎么说的?“所谓菩萨,即非菩萨,是名菩萨。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即非菩萨。”
   6月23日:佛教的道德观
   道德就是合理的行为准则。
   佛法的道德实践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上,依正见生起道德的行为,达到知法入法的结果。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有信解行证的次第及闻思修的次第,都说明了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道德的实行往往与人们对道德自身的认识有关。法是依法见法的德行,真理与德行并非互不相干。
   道德建立的基本基础是因缘因果。
   由正当的行为获得美好的人生结果,如行五戒十善感人天果报;由不正当的行为获得痛苦的人生结果,如行十不善感三恶道的果报。因此,从世俗谛的层面上看,道德和利益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在乎利益、执着利益,这种道德行为的层次并不高。
   我们的不良习惯是无始以来养成的,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天下最难的事大概就是战胜自己。不去接触不如法的环境,就更容易避免犯戒。佛经中称赞远离的功德,而整个解脱道的修行也都是以远离为基础。
   道德的心理因素,属于道德心理学的范畴。
   佛法说,一切唯心造,由心造善造恶,由心造天堂地狱,在我们的一切行为中,心是根源。因此,惭愧心非常重要,它是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惭愧心是羞耻心,也是天地良心。有了惭愧心,我们才有可能止恶行善。当然,光凭个人的一点惭愧心还远远不够,还得依佛法的正见来指导我们的思想,以因缘因果的法则来对照我们的行为。所以在概论中讲到自增上、法增上、世间增上。
   不放逸是不随意放纵自己的烦恼和不良习惯,它是道德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总是喜欢放纵自己,只要条件许可就尽情享受。因此,对五欲尘劳的贪执使我们造下种种杀盗淫妄的罪恶行为。
   不放逸即“降伏其心”,它要求我们摄心一处,观照心念的每一个当下:看看自己每天都在想什么?这一刻又在想些什么?是不是和佛法相应?
   念佛法门就是对念头的把握,当我们把心真正安住在佛号上的时候,就不会再想考虑别的问题。我们的心也因此得到了净化,
   信仰能够使我们的道德得到提升与净化。
   佛教所说的信是以心净为性。有了对真理的认识和信受,就能摆脱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功利色彩,不会去在乎现实的利益。
   7月8日:佛教的道德实践
   《佛法概论》的最后一部分是修证的内容,而实践在佛法的修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修证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人天乘的修行,一是解脱道的修行,一是菩萨道的修行。这三个层次为我们建构了从学佛到成佛的整个脉络。
   其中,人天乘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够进一步修学佛法。首先,要在认识上了知因缘因果,在行动上奉行五戒十善。
   布施和持戒在佛经中被称为端正法。佛陀对在家弟子说法时,每每都是先说端正法,进而开示解脱之道。当然,布施、持戒并不仅仅是人天之行。三乘佛法的修学都有布施和持戒的内容,如果发心不同、认识不同,同样的行为会有不同的境界,更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同样的布施、持戒,可以是人天之行,可以是解脱之行,也可以是菩萨之行,关键在于我们的发心。
   解脱道的主要纲领是四谛法门: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修道的内容包括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解脱道的修行是以出离心为基础。有情对世间充满着执著,因而流转生死,无法获得究竟解脱。如果我们要修习解脱道,必须对尘世的生活发起极大厌离之心,以认识到人生是苦为前提。在生活上,应尽量远离世俗,以佛陀制定的戒律为生活准则。
   在家戒中,最能体现出世思想的是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让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比之于五戒,八关斋戒更进一步戒淫、戒食,以此帮助帮助我们戒除无始以来的烦恼和贪著。
   过去我们总认为淫欲是生死根本,事实上,六根在缘六尘的过程中,对六尘境界的一切贪著都是造成我们流传生死的原因,我们的任何一念的贪执都会牵引着我们到这个世界来继续受生。
   所以,解脱道的修行,应遵循简朴、少欲知足的生活原则。出家便是这种生活的实践。相比之下,在家修行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如何划分大乘小乘的区别?不能简单地以修行的法门来判断。布施属于大乘还是小乘呢?以菩提心修布施则是大乘;以出离心修布施则是小乘;以培世间福报的心去修布施,那就是人天乘。
   菩萨道的修行是以菩提心为根本。在认识上,以性空见为依归,在修行上,以六度四摄为标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