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领及修行次第

佛法要领及修行次第 济群法师 佛教宗派众多,卷帙浩繁。在万余卷三藏典籍中,什么才是核心,哪些才是纲领?人们或是不明就里,或是执此废彼,真正对之了然于胸者百无一人。如是,盲修瞎练也就

佛法要领及修行次第

济群法师 

  佛教宗派众多,卷帙浩繁。在万余卷三藏典籍中,什么才是核心,哪些才是纲领?人们或是不明就里,或是执此废彼,真正对之了然于胸者百无一人。如是,盲修瞎练也就在所难免。还有些人,虽在念佛、禅修等法门中获得相应体证,但对佛法缺乏系统认识,多半滞留于某个程度无法深入。须知,仅仅得到一定禅修体验,或念佛念得稍有轻安,离成佛尚有天地之遥。怎样断除烦恼?怎样契入空性?怎样圆满佛菩萨具备的品质?都是修学路上必须逐一攻克的堡垒。那么,又该从何处着手进行呢?
  首先应当认识,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须包含哪些核心要素。换言之,把握这些要素,也就把握了佛法要领和修学方向。否则,动辄八万四千法门,委实让初入门者无所适从,望而生畏。
  其次需要了解,修学佛法到底要遵循怎样的次第。不然,即使学到一些理论,却不知其在整个修学过程所处的位置,不知各修学环节的递进关系,也难以有效运用。
  此外还应明确,每个步骤该如何运用于实践。若不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即使具备前两个条件,还是难免落于空谈,流于教条。

  一、佛法的核心要素
  佛教各大语系及宗派皆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修学建构,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中仍有着共同的核心要素。唯有把握这些核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各宗修行。那么,佛法的核心要素又是哪些?我觉得,正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和止观。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哪个法门的修学可以绕开这五点?或许有人会问,为何不是其他?也不是四点或六点?原因有二:其一,作为核心要素,须统摄一切佛法。其二,作为核心要素,既应适用于一切宗派,又毋须太多,否则便不成其为核心了。
  为什么说,这五大要素能统摄一切佛法呢?佛法有解脱道和菩萨道之分,一切宗派、法门非此即彼。解脱道的修行目标,是开发无漏智慧,契入空性,证得涅槃,成就解脱。菩萨道的修行目标,是圆满佛陀智慧、慈悲的品质,从而解除惑业,得大自在。由此修行目标,就锁定了抵达目标的必要条件。

  1、解脱道的修行
  于解脱道修行而言,首先应对解脱道的目标及方法具足信心,相信解脱对人生的重大意义,相信依法修行必能解脱。若缺乏这种信心,修行从何谈起?皈依,正是对解脱的目标(佛)、解脱道的方法(法)及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老师(僧)生起信心,并通过如法仪式与之建立信赖、依存的密切关系,全身心归投依靠。当我们在诸佛菩萨前发愿“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时,就意味着这种关系的确立。
  但仅仅相信还不够,进而,还须生起希求意愿,也就是发出离心。凡夫的生命,或是随妄流漂浮,或是被环境左右,盲目而不能自主。出离心的发起,代表着生命自觉的选择。它不仅是解脱道修行的开始,也贯穿于整个修行过程,直至解脱,才是对出离心的彻底完成。
  那么,又是什么在束缚我们,使我们不得自在,不得解脱?那就是惑业,是无尽生命中积累的惑业妄流。受持戒律,正是止息这一妄流的关键。戒,有防非止恶之义,即止息不善行为,如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等,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规范,降伏烦恼,止息妄流相续。
  但止息不等于断除,事实上,妄流的力量仍在,贪嗔痴烦恼仍在,只是得不到活动机会而暂时进入潜伏期。正见,才是断除惑业的真

  正利器。正见,有世间正见及出世间正见之分。通过闻思经教,能获得世间正见,获得辨别真妄、邪正的能力。唯有了知何为真妄、何为邪正,才能在修行过程中如理取舍,断惑证真。
  然而,闻思正见是知识性、观念性的,和无始以来的生命妄流相比,其力量仍难以匹敌。这就必须借助止观,将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契入空性,引发无漏正见。如是,方能截断众流,彻底铲除惑业之根,证得涅槃,成就解脱。

  2、菩萨道的修行
  要言之,菩萨道修行不外两大任务: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陀品质。初发心菩萨,当如何着手进行?这就需要受菩萨戒,修菩萨行。菩萨行的内容不外六度,又分方便与慧两部分。前五度为方便,依此成就佛陀的慈悲品质;第六度为慧,依闻思大乘经教,树立正见而引发。《菩提道次第论》云:“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这说明唯有借助方便与慧的修行,才能圆成佛陀所具足的悲智二种品质。若忽略慈悲的修习,将落入二乘;而不成就正见,则无法舍去凡夫心。
  慈悲与慧的修习,都离不开止观。依寂天菩萨“自他相换”或阿底峡尊者“七因果”的观修,可以培养慈悲品质;依唯识或中观正见的观修,则能成就无漏智慧。菩萨道的修行,正是通过止观不断长养慈悲、智慧,最终圆满佛陀的品质。

  由此可见,无论从解脱道还是菩萨道的修行来说,五大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失任何一点,必将成为修学障碍,乃至影响佛教的健康发展。明确这些核心,我们就能了解一个完整修学体系所应具备的基本内容,从而检讨自身修行是否完备,又该如何补充完善。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化繁为简,直达重点,而不至在修学路上目迷五色,主次不分。此外,还可解决修行中时常出现的偏执现象,或以戒律为一切,或以止观为一切,执著其一而不见佛法。

  二、佛法的修学次第
  汉传各大宗派多形成于隋唐时期,其时,修行人根基较利,教理基础也较扎实。因此,祖师大德在立宗时未将重点放在基础建设上,而着重阐扬圆顿思想,以使上根利智者当下直契本心,立地成佛。如今时值末法,众生根机浅薄,圆顿法门对多数人而言,犹如天边云彩,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认识修学共同基础、建构大众化的修学次第,是教界的当务之急。
  前面谈到佛法的核心要素,事实上,探讨修学次第同样离不开这些内容。内容相同,重点和意义却不同。探讨修学次第,关键是要认识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
  学佛首先要皈依。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不皈依或不重视皈依,修学便如无本之木;皈依,又是信仰的根本,对三宝是否产生依赖,对三藏教法能否信受奉行,都取决于皈依的深浅程度。因为皈依三宝,所以才能发心、持戒、闻思经教、树立正见、修习止观。否则的话,这一切就无从谈起。
  然后还要发心。发心,是对三宝具备的品质生起希求。如果没有这份见贤思齐的希求之心,就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因为这份希求,生命才会有目标,修行才会有动力。所以,皈依后必须发心,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修习戒律、正见、止观。发心是修行的根本,如果心发错了,不论做什么,都与修行了不相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