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证法师:佛法初识 二(6)

,指四大种所造色,既五根六尘,小到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大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宇宙。 人活着时,就暂用这些集聚的物质及其能量,人一旦死了,这些物质和能量就分散了,又全部回归于大自然。所以,人的身体
,指四大种所造色,既五根六尘,小到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大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宇宙。

人活着时,就暂用这些集聚的物质及其能量,人一旦死了,这些物质和能量就分散了,又全部回归于大自然。所以,人的身体,只不过是物质和能量的暂时聚集而已,哪有什么真实的自我可言?众生执着,妄谓有我,完全是错觉矣。

属于精神现象的其它四蕴,识蕴是根本,其主要功能为分别,受蕴和想蕴是其分别功能的最重要的体现,而行蕴,则是识蕴、受蕴、想蕴以及色蕴的运行。

受蕴:就是感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有时会说五受,即三受再加忧、喜。苦乐有肉体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感受,忧喜则纯是精神上的感受。

想蕴:想就是知道、清楚、明白,但凡有知,一定有想,不论是非好坏。想蕴就是了知性。这种了知并不一定要借助语言文字,乃至不一定要起心动念,往往在六识触六尘的第三刹那就已经完成,极其迅速。

行蕴:识、色、受、想四蕴的运行过程叫行,重点指觉知心的了知过程。行的意思是迁流变化。一般来说,行有两种分类,依发生的处所说,有身行、口行、意行,也叫身口意三业;以善恶性质来说,有善行、恶性、非善非恶行,也叫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就是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无所谓好坏,如平常的吃喝拉撒睡等等。

业与行虽可通用,但也还是有些区别。业,一方面,侧重指造作的完成,正在进行的,叫造业;另一方面,业主要指有情众生的造作,客观环境的潜流变化,不能叫业。行,一方面,侧重于业正在进行之中;另一方面,也可指客观环境的潜流变化。

     

识蕴:主要指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意识。不包括第七识,第八识。《心经》属大乘法,大乘菩萨不入无余涅盘,所以七、八两个识永远在一起和合运作,故非属生灭蕴集之法。第七识在前六识断灭的五种情况(眠熟无梦、闷觉、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下,以及中阴身入胎前期,都继续运行不辍。第八识更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永无间断之时。但有时也把第七识摄在识蕴之中,因为第七识毕竟是可断之法。

  

关于潜意识:心理学上的潜意识,概念并不十分确定。大约是指第六识的一部分和第七识的一部分。潜意识也叫深层意识,大致是指被业力推动,不由自主而显示出来的非清醒意识所能理解的、超出常理的意识,如某些直觉等。这基本还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有一种叫集体潜意识,有共业的众生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具有的共同认知,其有意识的成分,也有第七识俱生我执的成分。那些不由自主的、自动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无法用意识控制的行为,如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身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七、八两识直接完成的。而大量的无记业、习惯性行为,如吃喝拉撒睡等,基本靠七、八两个识运作完成的,当然也要有前六识参与,必要时也可以用意识控制。

佛法说的意识,有四种状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