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的你的心不起分别,没有能念的我,也没有所念的佛,那就是法身佛,念到你的心不分别人我是非,一律平等,就是报身佛,念到你的心对一切众生起怜悯心,同情心,慈悲心,那便是化身佛。 不管什么烦恼来,总是尽量地念阿弥陀佛,用一声佛号系心,这样任何烦恼都会慢慢地消失。 虽然心空空的,但是一句阿弥陀佛始终不离心,心空空的,叫空心佛,不离心叫不空法。空乎心,可以转凡情,不空法,可以成“境智”。因此,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虚空一样,或者说是和一面镜子一样。你骂你打,镜子都照出来,你走了以后,镜子里一点影像不留,还是清清楚楚的,这叫大圆镜智。 要不看外境,不听外境,不为外境所转,装聋装瞎,一心念阿弥陀佛就对了。 怎样才是阿弥陀佛和我相应呢? 当阿弥陀佛和我相应的时候,就可以见到阿弥陀佛了,可以现前见佛,也可以定中见佛或梦中见佛或临命终时见佛,或命终以后生到西方见佛,这都叫作修成了念佛三昧。
在《百喻经》就有一个故事说:有两个比丘出门去托钵化缘,走到雨林当中,有一比丘被人射了一箭,和他一起托钵去的比丘是一个比较愚痴的比丘,他跑去问佛:佛陀你是一切智者,他结了什么冤仇,别人会射他一箭,这个箭是铁做的还是木头做的,有没有毒呀?问了一系列问题。后来佛陀说:愚痴比丘,你如果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中了箭的比丘早已没命了。你首要的问题是把那个箭拔下来,给他药,疗他的伤。因此世间的学问,有很多领域,更何况出世间的佛法?你听了佛法以后不去治疗自己的病,而是带了一大堆问题去朝三暮四,那么恐怕穷你毕生的精力,这些问题也问不清楚,你的生命就到此结束了,人身已经失去了。学和修可以循序渐进,如车之两轮、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一边。 学经和听经是明理,家庭生活和社会工作是实践。千万不要以为到了庙里才是学佛,工作上就不是学佛。真正的莲花是开在火里的,污泥当中才显出莲花的清洁,火中莲花才显出金贵。学佛不是消极、厌世、逃离世间,回避矛盾,而就是要我们先出世再入世。然后再到这个世间证到果位。正因为这是一个五浊恶世,烦恼的世界,才需要这些种了清净菩提种子的菩萨和比丘来度化这世界的众生。世界本身就是清凉的,佛法就失去了它的妙用,也不需要学佛了。 做为佛教徒,我们有必要和责任了解释迦牟尼佛的历史、修道方法、思想。了解了这些,并贯穿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这就是正信的佛教。不了解释迦牟尼的思想、修道方法和佛教的基本教义,而盲目的崇拜,要求佛保佑、发财、平安,这就是迷信了。做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一定要树立自己的正信、正见。 信佛也重在明理,就是为什么行善?佛法的善和世间的善又有本质的区别,虽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徒的善应该按照佛法的道理依理去做,明理而行善,这样的善再小也是大善。如果为了落一个好人的名声、一个大善人的名声,最终还是落在名利圈上。因此,必须福慧具足。在南传佛教国家,佛陀在世时,我们从序分这段经文可以看出,比丘们过着非常清净无染的生活,当太阳升起时,光辉洒在菩提树上时,比丘们成群结队,光头赤足,披衣托钵,到村庄去乞食。乞食以后,把食物分成几份,其中一份用来供佛、另一份救济贫穷,然后,每一个比丘在按照自己饭量的大小平均分配,把剩下的残羹喂鸟雀,表示佛法的平等。有的比丘偏于禅定,他不愿意讲经说法度众生,常住在泉边林下,远离人群,离群索居,他的智慧非常卓越,证了罗汉果位,因为没有同众生广结善缘,托钵乞食时,人们并不知他是罗汉,他连饭都要不到。这就叫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学佛的人不但应学修并重,更应该福慧具足。 我们现在用食是分段吃饭,早、中、晚三段时间,有的民族四顿饭,有的两顿,还有五顿的。汉族地区是三顿饭。早上为人食,中午为佛食,晚上是畜牲食。这里的含义虽然是吃饭,可和修道密切相关。在天台教义当中,除了调身、调吸、调心以外,还有一个调饮食。为什么说早上是人食呢,吃了以后,精力充沛,要做很多的事情,这是人的习性。佛陀日中一餐,过午以后就不食了。早上要弘法,即使中午这一餐,也不过量食。为了贪图色香美味,吃的腰都弯不下去。调饮食就是不能过量食。一切修定的人、一切学佛的人,在饮食上都应这样。也不是饿的精疲力尽,然后狼吞虎咽。饮食又和爱欲紧紧连在一起。如果三顿饭,酒足饭饱,葱酒蒜肉样样具足,这个人就会多昏沉、多淫欲。因此,要调饮食。一个人要清清静静、自自在在的生活,就要把握那些当食,那些不当食;不过量食,也不要饥饿后暴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说佛陀是个医学家,他对事物的方方面面了解的这样周到,解脱之道,才能自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