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般若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佛境界向何处求?文殊菩萨答道:向贪嗔痴中求。有人说:贪嗔痴我躲都来不及,为什么向贪嗔痴中求?贪嗔痴即是佛性。为什么这么说呢?贪嗔痴是人的本性,我们第一要解决它,第二要认识它,你想躲避它是躲不掉的。你要认识它是什么,它是空,是诸法实相,了不可得。就其现象来说,它是贪嗔痴,就其本质来说,它哪里抓得住、摸得着呢?所以,贪嗔痴就是道,就是佛性,就是诸法实相,这就是不二。所以,你不要怕烦恼,也不要怕坎坷,不应该躲避。如是,逆境与顺境,希望与恐惧,一切二元的对立,顷刻间泯灭消除,了不可得,即是打成一片,此时此刻,真正理会得太虚老法师所说的:“佛祖家当,本地风光,八面玲珑,不假色妆,千年大计,最忌装璜,有意求全,反致损伤。”不要跑到外面去找,不要离开你的现实生活。有棱角就不对了,不用把它装饰得这样那样漂亮。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人问:师父,这倒底是什么呀?倒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真的如此,这不是狂禅。 让我们以感恩的心情欣赏我们拥有的人生,因为我们拥有这个人生很不容易。无论是逆境与顺境,我们都微笑着面对它。不要躲避,躲是躲不掉的。但愿一切随缘,该承受的躲避不掉,该放弃的只有放弃。不愿放弃,不想随缘,就是烦恼。所以,不要动心。切记:此中随缘不是随便,把随缘当成随便,那不是诸佛菩萨的本怀。 3、进一步探讨平常心 我们懂得了诸法实相,懂得了空性,要把它落到实处,那就是平常心,也可称无所得心。即如《般若经》中所说:“若有一法胜过涅槃者,我亦视之如幻如化。”这空得多么彻底!你的障碍来自你的自我,真的如此!《百论》中说:成佛只就世俗谛说,若就第一义谛言,成佛了不可得。就世俗谛而言,有佛可成,有烦恼可断,但就第一义谛而言,没有佛可成。你如果有一个成佛的概念,就是挂碍,就成不了佛了。如此,我们才会领略当年法性寺前的二僧争论风动幡动,六祖答曰仁者心动的这段公案。是你自己在妄想分别,你自己如果不妄想分别,风动幡动关你什么事! 你一看就有分别了,分别就有烦恼了。如是,心不分别,一切平等。动静一如,本来是一样的。诸法实相告诉我们要把这种界限打碎,你就平等了。此时此境,我们会认同“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要在自己的心里耕耘,就在现实生活中耕耘。《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谛,则不得涅槃。生活禅的意义就在这里。又有一首偈子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它什么都可以是,又什么都可以不是。你悟到平等了,什么都是佛法。《金刚经》中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真正达到了自在、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否则一切法就是一切法,怎么能跟佛法沾上边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说,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这都是有外界的条件的,否则就本来而言,它就是平等。你不要为它增加什么,应该把它减下来。所以,学佛的人要吃泻药,不要吃补药。如果吃补药,越补越烦恼。 平常的道理看起来荒谬无比,如果把这个茶杯和我平等起来,这不麻烦了吗?有人要是说你和狗是平等的,你肯定会急了。但从理地上来讲,你们恰恰是平等的。所以,看起来荒谬无比,事实上非常合理。 禅宗里面,往往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扯在一起,比如说佛是麻三斤,佛是干矢橛,还有呵佛骂祖之类,这些无不是在表达一种平等的境界。因为无法说,只好用一种别的东西来替代它。如果你通达了平等,你说它当下不是吗?是的,当下就是的。这是佛教的真功夫所在,不要随便效法,也不要随便指责说他错了,其实是你错了!有人说,净空法师错了,他总是说净土法门如何如何好。净空法师没错,他要是不说净土法门好,谁还去学净土法门呀?是你错了。其实净空法师讲了很多别的经典,你只是不知道而已。佛教的真功夫,也可以说是“观照般若”的成就,是一种实见。你没有这种实见,哪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在这种般若的观照下,总有一天我们会通达“黄花翠竹西来意,绿水青山古佛心”。那绝对是自在,你不用怀疑。你不能自在,是因为你不平等了,学佛,简而言之用两个字概括起来,就是学平等。可见,平常心中,寻常与荒谬都蕴含着很深的佛法,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不能随意效法,以免铸成大错。你本来没有亲证,也说佛是干矢橛,就要遭到果报。有人也学南泉去斩猫,那就错了。 悟和迷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佛法是圆融的,悟了,你怎么做怎么有理,没悟,它就不圆融了。虽然有人对禅宗的有些见解表示怀疑,但不适合自己的,未必不适合别人,不要指责。不要说你学这个法门,非得让所有的人都跟你学你认为对的那个法门。别人跟你的因缘不同,怎么能跟你学一样的法门呢!佛法是对机说法,因人而异,大家根器不同,为什么要盲目效法,或者盲目否定呢?盲目肯定与盲目否定都是不对的。相信时至今日,禅宗依旧有它的因缘与魅力,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这次生活禅夏令营。如果生活中没有禅,就不会有这次夏令营。生活中就是禅,因为生活和禅是平等的。所以生活禅夏令营是成功的,如果你学的不成功,那是你的问题。生活中的禅,而且有无限的天地。 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的现实社会中,会使我们遇乱不惊,从容镇定。当年僧肇大师临死之前写了一首诗说:“四大原无我,五蕴也是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我觉得,那就是一种解脱的境界。如果用死来考验自己,确实是太残酷,太残忍了,但在生活中能借鉴一下,我们肯定会受益无穷。 我们都是平常人,如果你是老百姓,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家庭和工作的问题,所谓的冲突与矛盾,都会迎刃而解,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平常可以包容这一切。如果政治家能有平常心所带来的智慧,则能高瞻远瞩,不拘泥,不狭隘,如是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但愿我们因为明白而有一颗平常心,因为有一颗平常心而明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