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事业的因地种子(2)

看到这个人快淹死了,痛苦无量换来将来的解脱,哪个划得来呢?凡夫与智者对时间、时空概念的观待,对于无限生命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检验我们到底相不相信无限生命?到底相不相信业果?到底知不知道什么对今生

  看到这个人快淹死了,痛苦无量换来将来的解脱,哪个划得来呢?凡夫与智者对时间、时空概念的观待,对于无限生命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检验我们到底相不相信无限生命?到底相不相信业果?到底知不知道什么对今生和未来的生命有帮助?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考验,这个故事就是对我们的一个考验,看我们现在学了一年多,到什么程度了。到底是与世间相应还是与出世间相应?实际上这则故事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现象,看我们有没有迷茫?实际上不少同学都迷茫了,这就说明我们的条件不够,上当受骗了。这个小沙弥的心里活动,象征着我们对俗世的一种向往,象征着我们对俗世的一种朦胧的新奇、好乐、渴求,它比喻我们对俗世的那种追求。要多思维,才能真正看清楚这则故事所表达的内涵,而且从中得到最大的受益。我们不要执着这个沙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主人翁。他其实是让我们看透自己的心,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我愿意选择最艰难的路(轮回之路)。

 

四、范仲淹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很多人都知道范仲淹,接下来我们学关于范仲淹的一则故事,这则故事可以说是从宋朝以后到现在一直在流传,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激发了千千万万人的志向。范仲淹从小就能够以天下为己任,每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这种胸怀,这种胸襟,是非常、非常伟大的。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法,我看很难发起来这种心,即使学了佛法也不容易啊!“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的人还没有忧,自己提前先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的人都快乐了,他最后一个快乐。这很像是一个菩萨心肠,菩萨才能做到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希望众生不要苦了,我来承担,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予乐;“先天下之忧而忧”,是拔苦。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悲的特点,在这两句话展现出来了,是一个菩萨的心境。就是因为他有这个愿,所以为什么现在,师父鼓励我们要立志。我们从小的时候没有大志,将来不会有大成就。现在发愿童贞出家,将来才会童贞出家,它这都是缘起法。我们知道《周恩来传》上也有谈到,周恩来从小就发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他从小就有这种志向。  

  有过来人指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做,将来就不会感什么果。就因为他从小这么发愿,后来他问一位相士:“我能不能当宰相。”相士答:“不也。”你想,一个小孩子想当宰相,一般相士是不会在意的。但是他又问:“那我能不能做名医呢?”这下相士就惊讶了:“你为什么刚才问的那么高,现在又问的很低呢?”他告诉相士说:“唯宰相、名医可以救人”。相士听后赞叹:“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因为他内心有宗旨,他知道,这两个职位,可以救人。换句话说,他不是为了算命去的,他是想着如何才能救人,心里想的就是为了救人的,所以你看我能不能救人。他的目的是救人,不是想当宰相,也不是想当名医。因为名医、宰相可以救人,所以他想要当名医、宰相。就因为这个因种子下得对、下得准,有土壤,所以有后来的成就。

  他内心就是因为有宗旨,所以一切的事都围绕宗旨出发。有宗旨的人就厉害了,一生将不会空过,没有宗旨的人,一生将会空过。为什么?你所做都没有方向和目标,即使你做的都是善事,功德福报也是微乎其微,不能得到相应真正的福报和智慧资粮。所以他很快就榜上有名,有了官职,是吧?这个官职的工作是非常好的,校勘图书、掌管北宋宫廷图书馆,所以才能博通六经,一切都是因缘。这也是使他学问方面非常通达的原因。因为他内心有仁慈,很多人找他问,不厌倦,甚至不光靠语,不靠身,还施饮食。然后四方的游子都来这边吃饭,不光给大家法食,还给你财食,财施、法施两布施。这些诸子,衣食丰足后就走了,范仲淹内心也是平静如水,很平常。走就走嘛,我的宗旨是干嘛?济度人,宗旨达到了,这是菩萨的境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