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方获实益论讲记(2)

孔子就回头对学生说: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啊! 因为在他的心前只有知了,再没有别的,当然就跟捡东西一样百发百中。 【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 从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世

孔子就回头对学生说:“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啊!”

因为在他的心前只有知了,再没有别的,当然就跟捡东西一样百发百中。

【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

从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世间学问不论大的经术、文章,还是小的一才一艺,都应当以诚敬为主。

这是教导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诚敬上。内心能注重诚敬,加上日积月累的串习、历练,就一定会有所成就。佛经上有一句名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指专心致志地投入,把心力凝聚在一点上,就一定会绽放智慧的火花!不论学什么都一定会有所成就。

二、佛法上竭诚方获实益

【而况如来于往昔劫中,欲令众生,同成觉道。以无缘种,莫由得度。因兹普现色身,垂形六道。种种方便,随机利物。千门具启,一道同归。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对于世间的学问、技艺尚且要竭尽自己的诚心,何况是如来所说的圣法,更应当竭尽诚心地来受持。这又要通过了解圣法的来源、功用以及对于自己的恩德来做为引发的途径。如果能仔细思维而深深地认识到这些,就自然而然会发起恭敬尊重圣法的心理。下面我们就从圣法的来源开始讲起:

这要说到释迦如来在往昔劫中,为了度脱一切在迷惑中的众生同成无上觉悟,而立下菩提誓愿,并且着手考虑度脱众生的方法。度众生需要有因缘种子,没有因缘种子,对于无缘之人是无从度脱的。因此发下普度众生的大愿之后,就开始和众生广结善缘。于是,就从法身中化现无量色身,普遍化现在六道当中。只要哪里的众生有缘、可以以哪种身度脱,就现那种身,就像观音菩萨普现三十二应身那样,以种种方便顺应众生的根机而做利益。

由于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这样的话,菩萨就如同大医王,为治疗众生千差万别的病,而开设无量法门来做接引。虽然所施设的法门无量无数,但最终一道同归,都归于一乘真实义,归于真如实相。

在度众生的时候,针对众生还没种下善根,就首先给他种善根;看到众生种了善根还没成熟,就设法引导他成熟;观察到众生善根已经成熟,就使他直下解脱。而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比如现出家身、在家身、圣人身、凡夫身、男身、女身……,或者现器世间山河大地等的身。总之,什么都可以化现,只要能利益众生。

【云布慈门,波腾行海。六度齐修,四摄普益。】

这是指广大地行持六度、四摄等的菩提行海,为无量有缘众生拔苦予乐。

“云布慈门”,就是指佛因地的慈悲如同空中的雨云,把雨水降在众生心田上,滋润成熟他的善根。总之就是以种种途径、种种方式给予众生利益安乐。

“波腾行海”,就是指佛因地所行的菩提行,犹如大海波腾浪涌一般。“海”表示无量,“行海”就是从布施到般若之间的无量菩提行。不仅自利方面修持一切六度万行,而且摄持众生方面,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四种方便普遍饶益一切众生。

总之释迦佛从因地发起菩提心之后,累劫当中积功累德,行持了自他二利的无量菩提行。

【其布施也,内外俱舍。所谓国城妻子,头目髓脑,身肉手足,欢喜施与。故法华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处。】

单拿布施这一项来说,可以说是“内外俱舍”。只要对于众生有利益,无论外在的国家、城池、妻子,内在的头目脑髓、身肉手足,都欢欢喜喜地舍给众生。所以《法华经》说:看这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阔区域里,下至没有如芥子许的地方不是菩萨舍弃生命之处。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任何一处都曾经有过菩萨为利益众生而舍弃生命的事迹。(这里菩萨是指释迦佛的因地。)

从布施这一项推展开来,六度四摄所包含的各种菩提行行持了多少呢?实际上行持了无法用数字衡量、用语言描述的菩提行海!

【夫如来为众生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广行六度,普结缘种。待其机熟时至,然后示成正觉。宏开法会,普应群机。上根则显示实相,令其诞登道岸。中下则曲垂接引,令其渐次熏陶。】

像这样,释迦佛为了利益众生,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极为漫长的时间,修过无量无数的六度万行,和世间的无数众生普遍结下了甚深因缘。

等到众生的机缘已经成熟时,就在这个世界示现成就正觉,以八相成道的事业度脱一切众生。也就是在金刚座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彻证成佛之后,49年中不辞辛劳地讲经说法。期间开过无数法会,说过无数契经,普应当时众生的根机。

众生的根机实际上有无量无数的差别,大体上分成上、中、下三种。上根人由于宿根已经成熟,所以对他就直接显示实相,让他立即登于道岸。中下根人还没成熟,就对他说一些方便法,让他逐步地趋近,这叫“曲垂接引”。这样使得他渐次成熟。

他的根种成熟需要一定时间的熏陶。就像种子上的势力由不断地滋润而到量之后,就能一遇因缘便破土而出。人的心也是如此,要由教法的熏陶而培养成熟。最初教法熏到心里的时候,感觉很生疏,但是越熏越熟;熏久了就会开发,这叫“渐次熏陶”。熏陶好了就成为法器,就可以“开权显实”,直接说实相法了。

【显密权实,偏圆顿渐。随机而施,相宜而用。乘虽有三,道本无二。】

佛所说的显密、权实、偏圆、顿渐等各类法要,都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而做的施设,都是以“相宜众生的根性”为原则而采用的方法。

乘是一个比喻,比如过去的四轮马车,它能把人从起点运载到目的地,这就是乘。“道”是指实相、本体、理体或者本性。“乘虽有三,道本无二”,就是说:乘虽然分成了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种,但最终证入的实相实际没有两种。

小乘根性的人暂时不堪接受大乘法,所以就先给他化现一个城市,让他在那里得到休息。也就是由于怖畏生死的缘故,首先让他进到化城当中,这样就安稳了,脱离生死了。但这并不是到达了究竟,因为还没有彻证到自性。等时节因缘成熟时,还要从头趣入大乘,最终彻证本性而成佛。所以一切众生都有这个心性,最终也都同证这个心性。这就是成佛之道,究竟的目的就在这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