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6慈悲的伦理

慈悲的伦理—一 海涛 辑 1.慈悲是无所求的爱。在有部的圣典中,父母的爱情就叫做慈心。 2.父母于世间,能生育教导,慈心求利乐,如彼影随身。—《本事经》 3.父母于世间,恩重难报。除无益、制
 

慈悲的伦理—一          海涛  辑

1.慈悲是无所求的爱。在有部的圣典中,父母的爱情就叫做慈心。

2.父母于世间,能生育教导,慈心求利乐,如彼影随身。—《本事经》

3.父母于世间,恩重难报。除无益、制恶、授利、劝令善修、与妻室资财,慈心常覆护。—《本事经》

4.《法华经》把佛的慈悲比拟为父母的爱。经中,世尊说:「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我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5.佛教的修行者,对一切众生必须持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情。这是原始佛法以来,所说的教义,而大乘佛教又再加以特别强调。

6.《法华经》教人「慈念众生犹如赤子」。

7.有一个粗野看来凶恶的人,问身边的人说:「你有儿女吗?」那人回答说:「一个也没有。」于是他说:「那就无从知道哀怜之心。没有温暖的心是很可怕的事,有了儿女,才能了解心情辛酸苦辣。」—《徒然草》

8.龙树菩萨说:「所谓大慈大悲心,于众生如父母儿子己身想。何以故?父母儿子己身生爱,非推而爱也。菩萨善修大悲心故,于一切众生乃至怨雠同意爱念,是大悲果报。利益之具都无所惜,于内外所有尽与众生。」—《大智度论》

9.对子女慈悲是父母之道,对父母行孝是子女之道。—《盘珪禅师语录》

10.东西不辨的孩提,培育令其长智慧,又会听闻佛法,了知不生佛心。此乃父母大慈悲,尊敬父母即是孝行。—《盘珪禅师语录》

11.家庭是实现慈悲最基本的人伦组织。在人性爱当中,以父母的爱最接近于慈悲。

12.纵然是在家男女,无慈悲心者,则非人伦。

13.慈字就是拔苦之心,悲字就是与乐之心。佛心为众拔苦与乐,是慈悲之心。慈悲是其他各种美德的根本。
 
慈悲的伦理—二          海涛  辑

1.原始佛教,对大众关怀其身体,更注重的是其精神。例如恶魔对修行中的世尊说怜愍的话,劝他放弃辛苦修行。但这不是真正的慈悲;身体受苦也要修行,为大众说教,才是真慈悲。

2.大乘佛教也认为,为众生说法是很大的慈悲行。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云:「愿以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轮。」

3.慈悲行或利他行,都首先表现于劳动自己身体,努力去改良别人的物质条件。

4.救苦救难比教团的经营更为优先。既成佛弟子,学佛之徒,不可有无慈之心,见一切众生而无怜悯之心,非佛弟子。

5.忘记自己,而起利益众生之心,则大悲熏于内,与佛心冥合;虽然不为自己修善根,无边善根却自然圆备;不为自己求佛道,佛道却快速成熟。

6.只为自己求出离的人,是小乘心,虽修无量善根,自己犹不成佛,何况是度他人。

7.发菩提心的人,有智增、悲增之差别。立誓度尽一切众生之后,方成佛道,是悲增菩萨;我身先成佛道,后度众生,是智增。

8.法缘慈悲是通达缘生诸法,无论有情非情皆如幻化,起如幻慈悲,说如幻法门,济度如幻众生。这是大乘菩萨的慈悲。

9.从某种角度看,佛典或许可以说,全部都是在谈慈悲精神。

10.诸如来所说,要言之,法就是不伤害。

11.自他之心重、恨人、行为下贱,是慈悲少的缘故。把一切纳入慈悲门,就不会有争斗。

12.以忍克服了嘲笑者,以祝福克服了心怀敌意者,以真实克服了中伤者,以慈心克服了加害者。

13.见他之非,思之为恶,欲以慈悲化之,则须设法使其不致生气,再从旁劝说。—《正法眼藏随闻记》

14.菩萨的本质在于慈悲,持五戒十善,则心成人天,不化度众生而求自度,则心成声闻缘觉;智慧慈悲深,则心成菩萨,了悟诸事,则心成佛。—《禅门法语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