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一讲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一讲) 很高兴在温州太平寺跟我们净业同修一起,来讨论《佛说阿弥陀经》这部净土宗的重要经典。我想,这次时间比较有限,在六次的时间当中,要把这部经做一个梳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一讲)

很高兴在温州太平寺跟我们净业同修一起,来讨论《佛说阿弥陀经》这部净土宗的重要经典。我想,这次时间比较有限,在六次的时间当中,要把这部经做一个梳理,时间上也是比较紧凑的。那么我想这次就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作为主要的解释框架,来跟大家做一个讨论。《弥陀要解》,我们原来在东林寺净宗研习班上曾经做过一次讨论,要把它讲完的话,都得要五六十个小时。那么在这十个小时当中,我们主要针对《要解》当中一些重要的净土宗原理、观点,跟大家做一个介绍,也就是《弥陀要解》当中更为核心的要义的叙述。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的论题。“佛说阿弥陀经”我们在五重玄义里面会谈到。现在我们来看看“要解”的意思是什么。“要”就是精要的意思、紧要的意思。蕅益大师在这部要解当中——它的紧要之处,提出了三点:第一是心要;第二是境要——境界要;第三是法门要。

何为心要?把《阿弥陀经》放在一代时教去考察,这部经典是一切诸佛之心要。号称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都不越出这部经典之外。这个“心要”也是破除我们凡夫众生以攀缘心所显现的妄心,建立寂静之真心的一个心要。“境要”就是建立净土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破除凡夫以缘影心、攀缘心所显现的虚妄之秽土。建立即真心所显现的实相境界,这叫境要。“法门要”,就是从对佛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的比较当中,特别标显出净土往生一法:它横超的性质、它的全他即自、以佛的果地觉做因地心。这种法门的特点:横超三界,横生四土。生到同居土就等于横生上三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天普盖,似地均擎的一个法门要。

阐示一切诸佛之心要的这个净土,能令我们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正信。这种正信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境界要的阐示,能够启发我们的愿心——愿往生之心。通过对法门要的阐示,让我们知道在所有法门当中这是最好、第一的法门,让我们死尽偷心,老实念佛。这三要,一三圆融。一三圆融:能念之心是不可思议的,即心即佛,这就是心要;所念的佛号也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即佛即心的境界要;由于我们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那么念一声是不可思议,念百千万亿声就都不可思议,由于我们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是平等不二的,是圆融、感应道交的,这就叫法门要。所以分开谈“要”,能谈三点,但它总体都属于不可思议。所以就叫“要解”。

我们来看这部经典,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翻译的。“姚秦”就是当时东晋时候。“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的法师。鸠摩罗什呢,大家都很了解了,他是翻译我们大乘经典非常著名的一个大译经师。我们看到,当时道宣律师由于持戒精严感得天人的护佑,当时道宣律师对这些来护戒的天人有些咨询、问话,以后写成一本书叫《感通录》。在这部书里面道宣律师曾经问过天人陆玄畅,就问鸠摩罗什大师他所翻译的经文:一般的像《金刚经》啦,《法华经》啦,等等,《心经》啦,还有其他经典都有很多种翻译,但常常却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能够流传,而且越受持,越觉得殊胜,这是为什么?陆玄畅说,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经典是以悟达为先。“悟达为先”,相当于翻译当中的意译,先把这个经文的意思给它通达,给它把握住;“得佛遗寄之意”,就是得到经典当中佛的真意来加以翻译的。尤其是他来历不凡,他从毗婆尸佛以来——就是七佛以来——都是作译经师的。那么鸠摩罗什大师所示现的是独步阎浮,但他所证的本呢,属于三贤位。如果圆教三贤位,那就是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属于三贤位。又得到文殊菩萨的指授删定经文,所以他所翻译的就会最好。

好,那就看一下这个要解的作者,叫“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清”就是清代。那是明末清初,是在顺治年间,蕅益大师用九天的时间写出来的。“西有”就是蕅益大师的别号。通过这个“西有”表明蕅益大师对净土法门一往情深,首先要承认西方极乐世界的实有。“沙门”是当时印度佛法及外道的出家人,都统称沙门,勤行的意思:勤行涅槃道。“蕅益”,大家看一下,这些祖师的名号都喻示着一些教学的内容,给我们以启发。“蕅”,我们会想到莲藕。天台讲“六即”——“六即佛”位次,用莲华来比喻。它这个藕呢,是在淤泥里面,长在底下。六即佛有: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和究竟即佛。那么就用藕、荷、花和莲来比喻这六即的情况:藕就比喻理即佛和名字即佛这二位;荷叶比喻观行即佛和相似即佛这两位;那个花比喻分证即佛;莲——莲蓬——比喻究竟即佛。蕅益大师他在临终示位,是“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他示具名字位,所以就称为“蕅”。那么这个“益”,是代表四悉檀利益的意思。佛菩萨讲经说法,一定了解四悉檀,观机逗教。世界悉檀,顺应众生的根机,令众生生欢喜心;为人悉檀,令众生生起善根,生善益——生起善根的益;对治悉檀,来破众生的恶——破恶益;最后令众生导归到第一义谛悉檀——入理益。好,蕅益大师就自喻:现在在五浊恶世烦恼淤泥里面,只是得到名字位的四种利益;如果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得到“莲台”究竟的四益。所以就称为“蕅益”。

那么“智旭”呢,是智慧像东升的太阳——这样的一个比喻。这是蕅益大师的名。蕅益大师在出家的时候就对憨山大师非常景仰,本来想跟随憨山大师出家,由于憨山大师当时在曹溪,他也没有办法去,就拜了憨山大师的门徒雪岭峻师出家。雪岭峻师给他剃度的法号就叫智旭。好,再来看一下蕅益大师修学的风格。蕅益大师这位祖师确实很有善根,他的父亲持白衣大悲咒十年,梦中感得观音大士送子,这么一个瑞相出现的,从小就茹素。但是他这个少年期间接触儒家,有一段辟佛的过程——可能是因宋明理学的深入,以继承千古圣学为任。以后看到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自知录序》,才感觉到自己知见上的错误。随着他父亲的去世,阅《地藏经》发出出世之心,很快他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就进山坐禅,开悟。开悟以后就受戒,阅律藏。

他的风格在那个时代应该属于狂狷之士,不认可那个时代的很多东西,叫八不道人:说古人有禅,有教,有儒,有律,他自己不敢,认为不够资格;现在也有禅,有儒,有教,有律,但是他不屑一顾,全面的否定当时的情况。也表明晚明之际,整个佛教界的衰微。蕅益大师是有大菩提心的,有力挽狂澜的气概,曾经想建立一个僧团——五比丘——如法共住。但最后还是不见成效,到晚年基本上宗门、教下都放下,一门: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的那种风格是非常严峻,对自己也是律己甚严。通宗通教,也是以阅藏、著述作为他终身修行的内容之一。他在四十九岁作的这个《要解》是九天的时间,从他的证悟——智慧心——里面所流现出来的。印光大师对这个《要解》极为推崇,认为这个《要解》是自佛讲这部经以来第一注解,纵然是古佛再来重新注解这部经,也不能超过这部《要解》之上。这种推崇应该是登峰造极的了。所以我们读《要解》,还真的要把《要解》也作为佛经一样的去依教奉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