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八讲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八讲) 请看经文。“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好,先看这段经文。那么现在进入正宗分的讨论。正宗分分为三个结构层次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八讲)

请看经文。“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好,先看这段经文。那么现在进入正宗分的讨论。正宗分分为三个结构层次来展开的:第一是广泛的陈述极乐净土依正二报这个“妙果”,来启发众生的信心;第二是特别劝勉众生应当发起求往生的心——来发愿;第三呢,是正面开显净业行人成就往生的行,来“立行”——就是“执持名号”。所以正宗分的核心内容就是信愿称名,也就是前面讨论的这部经的重要宗旨。那么信愿行三者呢,信愿属于智慧的范畴,叫“慧行”。但恰恰我们众生这种般若智慧很缺乏,“人有信慧难”,或者说“人有愿慧难”。这个净土法门的智慧,由这个智慧产生的信才叫正信,由这个智慧生起的愿才叫切愿,由这个信愿来庄严的持名,才叫妙行。所以执持名号为“行行”。

在这里,蕅益大师提出了一个千古不易之定案:就是能不能往生,这完全看你有不有信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大家要注意,修学净土法门的,这两句话一定要铭记在心。这是斩钉截铁的,没有一点含糊的。净土法门就是这么奇特。我们修净土法门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就是能不能往生的问题,这是最重大的一个问题。但能不能往生,全靠什么?它没有其他条件,只是一个条件:要有信愿。有信愿就能往生;没有信愿绝对不能往生,不管你们的行持多么高深,也不能往生。信愿是往生的先决前提,也是唯一的前提。那么往生品位——三辈九品——的高下,这就靠你持名功夫的浅深来决定。持名也重要,它是决定我们往生品位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信愿的智慧,就是净业行人行持的前导。落实在我们行持上,执持名号就叫正修。那信愿就好像眼睛看着目标,执持名号的行持就好像我们的足在行走,这叫“目足并运”,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信、愿、行是这么一个辩证关系,大家一定要了解。这段话实际上也是蕅益大师对《阿弥陀经》正宗分核心内涵的一个画龙点睛。正宗分的目的还是要成就我们往生,那么成就往生就是在信愿称名。信愿持名里面尤其是注重信愿,这样就抓住了纲领。那正宗分展开的,无非就是让我们成就“信愿持名”这四个字而已。

下面就是陈述极乐净土依正二报,来启发我们的信心。这要注意:陈述西方极乐世界无尽庄严的目的、落脚点还是在信心,不是单纯审美性的一种观赏。那依正庄严首先谈依报,其次就介绍正报。首先对依正二报有一个总的概述——总名极乐,就是刚刚讲的两句话。释迦牟尼佛就来问舍利弗——“彼土”就是极乐净土——它为什么称为极乐呢?但问舍利弗,舍利弗肯定也答不出来:他问都问不出来——不是他的概念。所以佛是自问自答的,佛就回答:“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国”,极乐国土。“众生,是能受用的人”。等觉菩萨以下都可以称为众生,这里“众生”主要是指带业往生的天人而言。以往生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来跟等觉菩萨并列来提,就是下品下生的和上品上生的都一样可以成为一生成佛者。那么他们的特点就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会有众苦,但受诸乐。

你看净土法门的契入点:契入到众生一种深切的宗教心理。这宗教心理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就是趋乐避苦:趋向快乐,避免苦难。那这种心理是净土法门建立的一块基石。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这个忍土当中,苦乐参半。是由于我们善善恶恶的业力,感召了这样或苦或乐的一种生存状态。而且在我们这样的世界,总的来看,它是苦多乐少。甚至你对于乐的本质有一个把握的话,它是变换的,它是不长久的。所以乐本质上也是苦——乐极生悲。所以我们的世间首先谈三苦。一个是“苦苦”,得到这个肉身,本身这种病菌啦,不干净啦,四大不调啊,就已经是苦,如果再加上天灾人祸——又有各种意外的灾难加上来,这就是苦苦——苦上加苦。这个苦的特点就是逼恼身心,使身心不得自在:你不得不去承受,你也逃脱不了。那得到了一点快乐、所谓的福——福是幸福,侥幸得到一点福,但是它马上会变化。这就是“坏苦”,它不长久。然后他有时感知到不苦不乐的情况,又是生命深层的行苦:他念头的迁移——生、住、异、灭。这种迁流像激流水一样的——“行苦”,也是我们生命本具的。那么由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能够衍生为八苦、一百零八苦、八万四千苦乃至恒河沙苦。

我们众生为什么叫苦恼众生?有这个身体就必然会有苦,叫“身为苦本”——身体就是苦的根本。然而有这个心、意、识的精神现象,就会有烦恼。“心为恼端”,就是烦恼的萌芽都在我们的心理里面。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心理疾病——焦虑症啦?他这个种子就有。我们这些苦恼的众生,他在生命的本来意义上来说,有一种要求解脱的渴望——这种内在的需求。只不过这种内在的需求,被我们很多的分别、执著遮盖住了,迷掉了。我们展示不出来,提不出一种明显的要求。净土法门要用念佛往生、建立清净的但受诸乐的刹土,来把我们生命当中趋乐避苦——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的那种宗教需求展示出来。那么这种展示就有一个比较了:我们这个世间是众苦充满,但到另外一个地方却是“但受诸乐”的刹土。哎!这里就有娑婆的众苦和极乐的诸乐之间的相互比较。通过两土苦乐的比较,我们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才能够激发出来。西方极乐世界永远离开了苦苦、坏苦、行苦。因为谈极乐,它不是苦、乐对待的乐:它是超越了苦和乐对待的——那种绝待的、不二的、圆融的、不会有变化的;而且你在乐当中不会有受乐之想、去执著的乐。这才叫“极乐”。“极”,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方。那么概略的来说——就从凡圣同居土来说,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五浊的状况轻,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已经是恶化到相当的程度。

我们展开的生命是在分段生死当中。你看“分”,“分”是分限的意思,指寿命而言,我们只是一段时间的寿命。“段”是形段,是我们身量的大小。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寿命和形段,里面就一定会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那西方极乐世界,你看正好八苦离开了:生苦,我们十月怀胎的胎狱之苦,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它是莲华化生;我们这个世间会衰老,西方极乐世界是无量寿;我们这个世间是血肉之躯,有种种的病菌,会生病,西方极乐世界是金刚那罗延的身体,它没有病菌,他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他永不生病;我们这个世间会死亡,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永不死;我们这个世间怨憎会——冤家对头常常见面,西方极乐世界人人见面生欢喜心,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世间有求不得苦——欲望很高,得到了一种还想得更多的,但总有一种是你得不到的,这求不得苦,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个苦,你念头一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个世间有爱别离苦,亲爱的人常常要分别,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男女的眷属;这个世间的五阴炽盛,这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的作用像猛火燃烧的情况,那西方极乐世界观照五蕴的空性,透体通凉。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离开了八苦,他得到心能转物的大自在,他能够分身他方世界,衣、食、住、行各种资生用具应念而至。这种种的快乐,我们在净土经典当中都能看得很清楚。行、住、坐、卧等等资生用具享用都是非常快乐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