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学习菩萨寻声救苦(2)

成峰:要量体裁衣。不要急切地向往太不切实际的事情。就拿我来做比方,如果我说,我一年之内必须证得阿罗汉果,要不就没法活了——没必要这样逼迫自己,对吧?佛教徒宣传应该默默耕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但对很

   成峰:要量体裁衣。不要急切地向往太不切实际的事情。就拿我来做比方,如果我说,我一年之内必须证得阿罗汉果,要不就没法活了——没必要这样逼迫自己,对吧?佛教徒宣传应该默默耕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但对很多在家人来说,尤其是不信佛的人,这样一说他们会觉得没目标了。所以我这样对他们说:你想快乐吗?快乐并不仅仅来源于物质,想快乐就要将人生目标做一个调整,不要让贪和嗔把我们卷入焦虑的海洋。

  记者:那么,根本的办法是对治贪嗔吗?
   成峰:也不能强行压制,否则一旦反弹,力量超过原来的数倍。不要压抑,而要转换。上善若水,要能够发挥水的性格,随圆就方。在家人可以过一种合理的家庭生活,量入为出,通过正命获得财富,然后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同时,心灵的成长非常重要,要找到调整心理的正确方法。焦虑的人不懂得如何关爱自己,对自己都没有慈悲心。因此,可以每天早晨起来以后,用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做一些慈悲观想。保持正念也是很好的方法,烦恼来的时候自己要知道,否则被它控制的时候,可能还在沾沾自喜。

  记者:有没有遇到过心理咨询无法解决的问题?
   寂照:有,是比较特殊的情况。有的人患有精神病或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不是简单的心理咨询能解决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转诊”,建议对方去找专业的医生。

三、学佛要有准确的定位

   记者:有的信众学佛之后,跟周围不学佛的亲人产生矛盾和争执,你们会怎样去开解?
   成峰:这是一个关注佛教徒健康发展的问题。学佛,理论上应该会让家庭更和谐,但现实中,不和谐的声音也不少。有的人学佛以后遇到矛盾,会把它归结于家人的过失问题,这样做是把一道门堵起来了。我们出家人一路走来,也有人曾经有类似的烦恼,曾经努力寻找生死与生命的平衡。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帮他们分析,找到具体事件中的具体原因,而不是轻易地说谁对谁不对。这里需要用到“认知疗法”,即培养正确的观念。观念决定命运。“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佛教的缘起思想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界文:我们会跟他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争执。在咨询中,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交谈中,发现这其实还是在家庭中产生的痛苦。学佛变成了他防御的方式,他以此逃离痛苦的家庭环境。他跟配偶拉开了距离,也就回避了问题。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这样学佛,内心始终会有压力和痛苦,而没有预期的自由与快乐。应该面对问题,并运用佛法去思考应该怎么做。作为在家信徒,既然选择了这种生活,佛法允许。但有的在家人会过度地用出家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伴侣,这就会造成问题。每个人有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如果在家,有在家的修行方法;如果出家,就真正走出来。角色不能混乱,要有定位。我们会帮助他们看清自己的位置,他就可能重新开展生活。有的人想出家,但这是因为一时的痛苦,并非真的发起了出离心,如果情况改变了,痛苦过去了,他就又不想出家了,这是一种应该警惕的现象。对于真想出家的人,我们会劝告他谨慎、认真地处理好工作、财产的问题,处理好父母、夫妻、孩子的问题。

四、心理问题的共同之处

   记者:热线接触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没有共同之处?
   寂照:简单地说,很多人的问题就是因为太执著了。
   成峰:执著,是佛教的说法。而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我会使用更通俗的词,“在乎”,“不在乎”。在一个事情上过多地在乎,超过了心理承受力,最终会感到不能驾驭,丧失自信。很大程度上,这是自己造成的,但也是众缘和合。其实现象本身并不能左右你,而是因为你对现象产生了在乎、认可,倾注所有,于是你被冻结了。这是一种冻结,可以再解冻,就像股票可能解套一样。

  记者:有人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或者沉溺于某种不良习惯,他会说,我理智上知道不应该这样,道理我都明白,但我就是做不到。这应该怎么办呢?
   成峰:知理而不能做到,这就是无明,这就是轮回。轮回不用等到来世,当下就已经在循环了。陷入这种状态的人,还是没有真正明白。他明白的,只是一个名词概念。就像我们小时候学数学公式,公式背下来了,题目还是做不出来。要让概念形成观念,观念还要上升为理念,在生命中成为重心,最终形成生命中的信念。这样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生命机制的重建。我们的观点和能力是长时间形成的,来自长辈,来自经验,来自受过的教育,掺有很多杂质,形成很多错乱。对它进行改版时,会形成摩擦和碰撞。我们挑战自我,而自我是最不愿意被挑战,最不愿意被动摇的。遇到巨大的困难时,有人就会选择放弃,觉得我是凡夫,而佛法高不可攀。应该注意的是,我们确立短期目标要务实。
   界文:我们也应该帮助他查找这种状态背后的原因。有的人的问题来自于他的童年创伤,或由于其他原因,比如他的生活、他所从事的不是他喜欢的,于是他就用对什么上瘾的方式去释放多余的能量。要查找他不知道的深层原因,从原因上改变。如果仅从“理智上知道不应该这样”来改变,几乎是改变不了的。另外我们也会给他提供支持,有时候单靠他自己,可能力量还不够。

五、寻声救苦精神的理解

   记者:作为“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怎样发扬观音菩萨“寻声救苦”的精神?
   界文:我们确实是普通人,不是神通广大的观音菩萨,这个定位很重要,我们和来访者都要有这样的定位。然而,菩萨的慈悲、关怀、智慧观照,这些特质每个人的生命里其实都有,可以用这些资源去启发别人内在的慈悲和智慧。我们用菩萨的精神陪伴来访者,跟他们一起去探索他们的内心。这个热线有宗教的特点,我们的宗教背景、宗教信仰给了我们更多的支持。我们不是观音菩萨,但我们的背后有菩萨。
   成峰:目前我们没有登地菩萨那样的能力,但我们从初发心开始临摹。生命就是一种重复,我们要反复地训练自己。奥运期间,很多人每天都看比赛,总想着中国拿多少块金牌,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热情,每天都想着能为众生做什么,这种慈悲的力量就会逐渐弥漫在生命中。《大宝积经》中说,观音菩萨的能力也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佛菩萨都是这样修成的,从最初的愿望,通过六度万行,达到生命的圆满。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