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菩萨寻声救苦——走近西园寺“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
从2008年6月14日开始,西园寺弘法部正式开通了“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0512—65833539,在每周二、四、六的晚上7点到9点,面向社会大众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凡是在生活及学佛过程中有烦恼和困扰的人都可以拨打这个电话。热线的咨询师是戒幢佛学研究所授课的法师及居士,他们都接受过严格的佛学教育及心理培训,有一定心理咨询经验,并请了专业的心理学专家作为督导。这个热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吸引着很多人的目光。 作为佛教的心理咨询热线,它有什么样的特点与内涵?开通以来进展如何?近日,带着问题,本刊记者来到西园寺弘法部。 在寺院开放时间,景色优美的西园寺西花园里,弘法部的大门总是大大方方地向所有人敞开着。这里有一间窗明几净的接待室,窗外掩映着碧绿的芭蕉丛,室内陈设着庄严的佛菩萨像,而在安静的角落里放着的电话,就是“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了。 具体的咨询团队目前由三位佛门弟子组成: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成峰法师、界文法师,还有西园寺弘法部的寂照居士。他们轮流接听热线,平时也会找时间聚在一起,沟通心理咨询的经验。本刊记者对他们进行了访谈。
一、这是个什么样的热线
记者:这个佛教的咨询热线,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有什么不同? 成峰:首先,这是来自佛教界的声音,体现了佛教对社会的支持和关注。我们弘扬“人间佛教”,以人为本,关注人类。第二,我们以佛法为实践的理论基础,更多地把佛教的思想转换进来,比如慈心、正见、律仪等等。第三,普通心理学的目标是使人成为一个普通的健康人,而佛法可以使人超凡入圣。当然,对于暇满人身都不具足的人,我们的首要目标也是希望他先回到正常状态,然后他能修习佛法更好。如果我们能通过心理咨询给人带来快乐,佛陀也会高兴的。如果我没能做到这一点,是我能力不足,我会继续学习。第四,这个热线不收费。
记者:开通这个热线的缘起是什么? 寂照:我们很久以前就有这样的想法。弘法部是寺院的一个重要窗口,长期接待信众和游客,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大家排解心中的困惑。无论是在修学佛法中遇到的问题,还是在生活里遇到的烦恼,我们都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这个热线正式开通,只是把咨询师和咨询时间进一步固定下来了。
记者:热线正式开通以来,电话和来访多不多? 寂照:不少。两个月以来,咨询的人已有三十位左右。还有人为了和咨询师面谈,专程从外地远路迢迢地赶过来。
记者:所谓“疏导”,是不是帮人理清思绪的意思? 寂照:有这方面的意思,但还不够全面,“疏导”应该包括梳理和引导两个方面。来访者通常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他遇到问题了,心里一团乱麻,不知从何下手。心理咨询,不是替对方做出决定,而是帮助他把问题梳理清楚并合理引导。比如说有人犹豫着要不要离婚,这是他的私事,我们不会建议他离婚或者不离婚。但我们可以尽力帮助他们分析婚姻问题的表层和深层原因,只要疏导方法正确,他们一般都会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记者:如果觉得咨询者的一些做法不妥,你们会批评他们吗? 寂照:我们首先应该肯定他们、鼓励他们,直接去批评和否定效果肯定不好。咨询者已经是痛苦的,如果我们又给他们当头一棒,他们会受不了的。而且,即使状态再糟的人,也有他闪光的、美好的一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们要对他们的痛苦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是不能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中,心灵的成长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
二、经常出现的几种问题
记者:这些咨询中,有没有哪方面问题是经常出现的? 界文:我对这个热线的感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咨询者的问题常常围绕着学佛与生活,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其中的问题往往跟佛法修行问题纠缠在一起。 寂照:目前,我接电话时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情感问题、婚姻与家庭问题。关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此外,与修学佛法有关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学佛没有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变得有些偏执,与周围的人不能和谐相处。
记者:两位师父是出家人,寂照居士也是单身,没有经历过婚姻。在回答婚姻、情感方面的问题时,会不会有点被动?还是正因为如此,具备一种旁观者清的优势? 寂照:有没有婚姻的经历,确实不一样。但并不是说没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对这样的问题就无能为力了。通过身边的亲友,通过与在家信众的长期接触,我对家庭问题也有比较具体的感受和理解。 成峰:对这方面问题,我们之前也有思想准备。这些年来,经常有大量的社会人士陆续向我们反映关于家庭生活、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希望我们答疑解惑。所以,我们早就有类似的操作,而现在公开表现出来了。不能说学佛的人就一定把这样的问题看得很透,但我相信以佛陀的智慧,可以超越这方面的烦恼。佛法中具备处理各种关系的洞察力,所以我们拥有很好的“武器”。但也要看我们是否有实际的能力。我们要了解当代人的内心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成长,也需要心理学家的督导,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与佛法的缘起是不违背的。
记者: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一般怎样开导? 界文:这样的情况,牵涉到他的心灵问题。我们要帮助他看到他自己为什么沉迷,查找背后的原因。然后我们可以提供给他一些资源,比如佛教的禅修,积极的人生理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及清净持戒的自制力,自己规范自己的态度。这是社会上普通的心理咨询无法提供给他们的。
记者:由于社会压力大而产生焦虑,是不是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 成峰:这是一个明显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光看孩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很多父母在孕育孩子时,就决心要使孩子将来多么优秀,成为最好的孩子。这样的胎教,会使孩子带着焦虑来到世界上。从小,孩子们就被教育要努力争斗。现在,社会上的人们过多地考虑物质,这是外在的大观念出了问题。
记者:这样的心理焦虑怎么解除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