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3)

善导继承道绰的思想,强调指明弥陀净土是报土的重要意义。他在《观经四帖疏》中说:「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

  善导继承道绰的思想,强调指明弥陀净土是报土的重要意义。他在《观经四帖疏》中说:「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28)「五乘」指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说,阿弥陀佛报土是很难得入的,凡夫所以得入,完全是靠佛愿力这一强大外缘。善导认为,指明西方极乐世界为凡夫的最终归宿,这对凡夫的修持是极其重要的。他说:「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象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29)「方」指方位,此指西方。这是对《观无量寿佛经》第八像想观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30)意义的解释。善导批评说,用唯心论(唯识法身之观)或观念论(自性清净佛性观)解释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是极其错误的。他说,既然法身无色,凡夫就无法直观,这就必须依靠使凡夫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形相,也就是要「指方立相」,为凡夫指明方位(西方净土),树立形相(弥陀相好),以使凡夫「住心而取境」,集中心力修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那种离开具体形相的修持实践,犹如没有神通力的人,想在空中建造楼阁一样,完全是一种空想。善导强调阿弥陀佛净土是报土,而众生只有依持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得以往生,其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和需要。可以说,善道的报土论是与他所宣扬的末法思想、「九品皆凡」的众生观、称名念佛的修持论等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转载自《法音》,2007年第04期 (总第272期)第18页)

  注释:

  (1)应身佛,又称应化身佛等,即佛陀之现身,是为了救济众生,应众生之根机(受教者先天之能力与性格)所显现的人格身。在此,净影寺慧远强调阿弥陀佛是在秽土中成佛的应化身佛。

  (2)事净土,又称染净同居土、染净国。指人、天两道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西方极乐世界则是同居之净土。

  (3) 《大正藏》第44卷,第834、835页。

  (4) 《大正藏》第37卷,第188页中。

  (5)四住惑:指三界之一切见惑及思惑。

  (6)分段身:即分段生死之身。为凡夫轮回于六道,所受各种不同果报之身。亦即寿命有长短,形体有大小等之差别、限度之身。

  (7) 《大正藏》第37卷,第188页中。

  (8) 《大正藏》第45卷,第67页上。

  (9) 《大正藏》第45卷,第67页上。

  (10) 《大正藏》第47卷,第5页下。

  (11) 《大正藏》第47卷,第5页下。

  (12) 《大正藏》第47卷,第5页下。

  (13) 《大正藏》第47卷,第5页下、6页上。

  (14) 《大正藏》第47卷,第6页上。

  (15)四意趣为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由此四意趣可以概括一切佛意。

  (16) 《大正藏》第47卷,第39页上。

  (17) 《大正藏》第47卷,第10页上。

  (18) 《大正藏》第47卷,第9页中、下。

  (19) 《大正藏》第47卷,第6页中。

  (20) 《大正藏》第47卷,第6页中。

  (21)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页。

  (22)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页。

  (23)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页。

  (24)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页。

  (25) 《大正藏》第37卷,第149页下。

  (26) 《大正藏》第37卷,第249页下、250页上。

  (27)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页上、中。

  (28) 《大正藏》第37卷,第251页中。

  (29) 《大正藏》第37卷,第267页上。

  (30) 《大正藏》第12卷,第343页上。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