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2)

报身佛没有受胎、降生,为什么《鼓音经》又说阿弥陀佛有父母呢?对于这个问题,道绰解释说,阿弥陀佛同时具有法、报、化三种身份,在净土中出现的是报身,而秽土中示现的是化身,所以有父母、受胎、降生,如释迦牟

  报身佛没有受胎、降生,为什么《鼓音经》又说阿弥陀佛有父母呢?对于这个问题,道绰解释说,阿弥陀佛同时具有法、报、化三种身份,在净土中出现的是报身,而秽土中示现的是化身,所以有父母、受胎、降生,如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中成就报佛,到了秽土则示现为化身,就有父母、降生等事。(14)

  道绰还对摄论派主张的「别时意」说提出批驳。摄论派认为,弥陀净土是受用报土,为地上菩萨的生土,凡夫不能往生。在他们看来,凡夫往生只是「别时意趣」的方便假说罢了。「别时意趣」为四意趣(15)之一。「别时」,另外时间;「意趣」指意志之趋向,即内心的意向,别时意趣指如来以别时之意趣而说法。如说诵持多宝佛的名号,可得无上菩提,这是如来为了诱导懒惰、不乐意修行的众生,劝其修行的方便说法,并非今时就能得到;又如说众生仅由发愿,即可往生西方,也不是指今时可得。又比如依一钱而说可得千钱,非一日得千钱,而是要靠长期积累,将来才能得到。实际上这是说,凡夫念佛并不能直接往生西方净土。这种说法影响颇大,唐玄奘、窥基也无不以西方净土为别时意趣,所以劝人求生兜率。正如善导的弟子怀感在《释净土群疑论》卷二中所言:「自《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业。」(16)可见,由于《摄论》的「别时意趣」说,影响了弥陀净土思想的流传。道绰认为「别时意」说并非像摄论派理解的那样,以十念为现在世的因,要在未来世才能得果。他说:「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17)「此经」指《无量寿经》。该经说一生造恶,临命终之际,具足十念,就可以往生西方。不是像摄论师那样把临终十念解释为在未来世得以往生的因,而是认为当下即能得往生之果,至于此果之因则在过去,佛在说法时隐去了宿因,这叫做「别时意语」。道绰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原意,为凡夫往生净土提供了理论根据。

  道绰在《安乐集》卷上还宣扬极乐之胜,兜率之劣的观念,文说:「一、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着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三、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解悟,证会无生。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较者,经赞言:『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辗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勋。』」(18)「阿毗跋致」,意为不退转。这是强调往生弥勒净土,不仅寿命有限,且会退转;往生弥陀净土,则寿命就与佛一样无量,绝无退转。因而,弥陀净土是远远超过弥勒净土的。

  道绰把极乐净土作为报土,批评了以前净影寺慧远等人的化佛、化土之说,确立了弥陀净土信仰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他为扩大弥陀净土往生的影响,提出了「弥陀净土,位该上下,凡圣通往」(19)的命题。他说:「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20)这里突出强调了「由佛愿故」,即由于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能使有凡夫之善的人得以往生。道绰的这些观点直接为善导所继承。

  善导在陈述弥陀净土「是报非化」论时,引用了有关经论作为论据。他在《观无量寿经疏》中指出,《大乘同性经》主张阿弥陀佛为报佛,其土为报土;《无量寿经》把法藏比丘说成是「酬因之身」,阿弥陀佛为报佛,其土为报土。善导又指出,《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第十四观上、中、下三品人临终往生时说:「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善导据此解释说:「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21)善导证明弥陀净土「是报非化」所引的三部经中,《大乘同性经》也被道绰引用过了,而善导又增加了净土主要经典「三经一论」中的《无量寿经》和《观经》来进行补证说明。道绰报佛论的理论根据侧重于弥陀在净土还是在秽土中成佛,而善导则强调阿弥陀佛为「酬因之身」,「以果应因,故名为报」(22)。对于《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槃时」(23),道绰将之解释为「休息隐没相」,善导则说:「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24)在此,善导强调阿弥陀佛入不入涅槃都是佛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三乘所能窥见,更不是凡夫所能了知的。道绰、善导对弥陀佛入涅槃的看法有异,但都是为了证明弥陀佛为报佛,其土为报土。

  善导也同道绰一样,对摄论派主张的「别时意」说提出批评。他在《观经四帖疏》中说:「别时意」者主张只有万行圆满具备,才可以成就菩提正果,仅念佛一行是不能成佛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善导认为,所谓成佛的万行其实就是念佛一行。如《华严经》中,功德云比丘对善财说,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道一行,这就是念佛三昧。由此看来,修习万行就是念佛一行。虽然仅此一行,但是却可以成就佛果,永远不会退堕。《法华经》中也说,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皆可成就佛道。这两部经与《摄论》有什么不同呢?善导认为,《摄论》中所说的称佛名号,只是求自己成就佛果,而《华严》、《法华》两经中的称名念佛不包括九十五种外道,因为九十五种外道之中没有称佛名号的,不管什么人但使称佛一声,都会得到佛的摄护而往生西方(25)。在这里,善导突出强调了万行归于念佛一行,只要称名念佛皆可得到往生,并且驳斥摄论师之「别时意」说,是只知道自己成佛不能兼及他人。

  善导在《观经四帖疏》中又说:摄论师认为,唯由发愿得生安乐国与《观经》第十六观下品下生者十声称念佛的名号相似,都不能即得往生,如由一钱到千钱,多日积累才能得到,不会一日即得千钱。十声称佛也是这样,只会成为凡夫以后往生的因,不能今世往生。佛不过是为令凡夫舍恶从善,才假说往生,其实是不会即得往生的。善导针对这种观点,指出:《阿弥陀经》说,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称念其名号,一日乃至七日发愿往生,命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迎接往生。既然有这样的圣教作为明证,为什么有些行者不相信《阿弥陀经》的说法呢(26)?善导认为,「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而《摄论》是只讲发「愿」,没讲有「行」,这是它的一大过失,必须「愿行相扶」,才能往生西方。《观经》中所说的十声称佛名号,即是十愿、十行具足,「南无」是归命的意思,也有发愿回向的含义,念「阿弥陀佛」就是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愿行皆备而往生西方。(27)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