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安乐集》探略(正澄法师)(7)

2、凡夫往生报土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第一大门的第八番料简,详细地论证了不但悟得无生之生的上根者可以往生极乐报土,而且不能悟得无生之生的凡夫也能往生属于报土的极乐世界。他顺着上面广泛论证弥陀净土为报土

  2、凡夫往生报土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第一大门的第八番料简,详细地论证了不但悟得无生之生的上根者可以往生极乐报土,而且不能悟得无生之生的凡夫也能往生属于报土的极乐世界。他顺着上面广泛论证弥陀净土为报土之势,用将报土分为性土与相土两种的方法,成功解决了上根利智者与中下凡夫虽都往生报土,二者因地存在的差异,导致往生后果报上也会有差异的问题。指出上根者往生报土当中的性土,中下的凡夫往生报土当中的相土,不论性土相土,都是报土。

   六、道绰《安乐集》的价值与启示

  (一)价 值
  在中国佛教史上,道绰大师的《安乐集》一书,是较早专门阐释弥陀净土理论的不多见的专著,甚至可以说它是弥陀净土信仰中国化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在佛教浩如渊海的众多经论之中,《安乐集》的篇幅也并不算大,但它站在弥陀净土信仰和思想的本位,面对当时对弥陀净土法门的种种挑战,在继承昙鸾法师净土思想的基础上,大量引证经论,大胆和有力地破除对弥陀净土信仰和教义发展不利的各种思想障碍,并开出了一系列关于弥陀净土信仰和往生方法的能立得稳脚根的坚实理论,整理和归纳了大小乘中相关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弥陀净土理论和修行体系,为净土宗的创立和发展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它以末法思想和约时被机为基础,将佛陀一代时教判为圣道和净土二门,对日后中国净土教中以指方立相、称名念佛为宗旨的善导净土教学的形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的弟子,即后来声名显赫的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就是以《安乐集》的净土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所以,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在中国弥陀净土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净土思想的宣扬、推动净土教义的流传和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应低估。

  另外,道绰大师不但准确地把握佛教理论,将净土理论进一步深化,又成功地使修行方法向简易化方向迈进,特别是在昙鸾法师的十念念佛基础上提倡和强调这种简易的念佛法门,而且自己身体力行,使得弥陀净土法门广泛流行于社会,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中,特别是向民间普及,居功至伟。在其学说和行持的影响下,成就了善导、道抚、僧衍、大明月等著名的弟子。这些弟子辗转传播他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使得中国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民间更加广泛地流行开来,奠定净土宗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道绰大师的《安乐集》于中唐时期传入日本,后来的日僧法然上人(1133~1212)宏扬净土宗,即是依据它而提出了宗门独立的主张,所以日本的净土宗和净土真宗对《安乐集》都十分重视,将之立为一宗的根本圣典,众多学僧纷纷注疏解说。道绰大师也成为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的祖师。

   (二)启 示
  道绰大师及其《安乐集》给处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予以不少启示。首先,他积极主动思考和寻找适应时代众生根机的法门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所不同,科技的发达,知识的丰富,生活的便捷等等导致人们行为方式与思维习性都发生重大改变,如何对传统浩瀚的佛教理论与修持方法作出适应当今时代和众生根机的选择与调适,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和积极面对的。
  其次,他深入经藏,学养扎实,自觉地在继承和吸取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从深厚的佛教理论资源中挖掘和整理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思想,回应多方挑战的态度,值得我们效仿。他的作法、眼光和智慧,令人钦佩。他在《安乐集》中引用数十部经论,精准地把握了经论原意,而不曲解,显示了他对佛教思想和佛陀本怀的深刻理解,对佛教理论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娴熟运用,这种见地和功夫是值得我们努力学习的。我们今天的社会,各种新思想不断涌流,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我们如何真正把佛教内蕴含的各种丰富的思想和理论资源搞清楚,并将其中契合当今时代的部分盘活,结合佛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和佛教有众多信众等多方面的优势,形成强大的理论和智力阵容,在各种重大事件和思潮面前,积极展示佛教应对的智慧和动作,积极抓住佛教自身的话语权,让更多的人能听到佛教智慧慈悲的声音,让佛陀之光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喜悦和光明,这些都是我们当代佛弟子们不应推卸的时代责任、不能辜负的历史使命。
  
  

  --------------------------------------------------------------------------------

  [1]《隋唐五代史》下册,第1377-13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4年。
  [2] 陈扬烔、冯巧英合着《昙鸾集评注》,16-1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92年。
  [3] 水谷幸正《中国佛教的展开与净土教思想》,第1页,杨笑天译,水谷先生2007年5月21日莅临中国佛学院的演讲稿。
  [4] 中国净土三流或三系最初为日本学者的提法,指庐山慧远系,善导系,慈愍系。
  [5] 陈扬烔、冯巧英合着《昙鸾集评注》,1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92年。
  [6] 见《大正藏》卷50,593页下-594页中。
  [7] 见《大正藏》卷47,98页中-下。
  [8] 见《大正藏》卷53,480页中-下。
  [9] 见《大正藏》卷51,105页中。
  [10] 见《大正藏》卷51,118页上-中。
  [11] 见《大正藏》卷49,274页下。
  [12] 见《卍续藏》卷133,672页。
  [13] 见《大正藏》卷51,132页上-中。
  [14] 见《卍续藏》卷109,300页。
  [15] 见《卍续藏》卷135,227页。
  [16] 见《大正藏》卷50,593页下-594页中。
  [17] 见《大正藏》卷47,98页中-下。
  [18] 小笠原宣秀《中国净土教家の研究》,41-51页,平乐寺书店,京都,昭和二十六年。牧田谛亮《道绰》,《净土佛教思想の思想》第四卷,220-231页,讲谈社,东京,2001年。
  [19]《安乐集》卷下,《大正藏》卷47,14页中-下。
  [20]《净土论》卷下,《大正藏》卷47,98页中。
  [21]《安乐集》卷下,《大正藏》卷47,14页中。
  [22] 也见于《金石萃编》卷八十四。
  [23]《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藏》卷50,594页上。
  [24]《新唐书》卷五十九,《志》第四十九,《艺文》三,1529页,中华书局,1975年第1版,1986年第2刷。
  [25] 慈怡编《佛光大辞典》,330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出版时间不详。
  [26]《大正藏》卷55,1151上。
  [27] 见《杨仁山居士遗着集》第八册,3页,函套线装本,金陵刻经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