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安乐集》探略(正澄法师)(2)

(三)中岁归心净土 隋大业五年(609),已四十八岁的道绰大师来到并从此居住于今山西交成县石壁玄中寺。玄中寺是北魏时著名的昙鸾法师晚年驻锡的道场,也是他践行和弘扬净土法门的大本营。此时,昙鸾法师已圆寂半个多

   (三)中岁归心净土
  隋大业五年(609),已四十八岁的道绰大师来到并从此居住于今山西交成县石壁玄中寺。玄中寺是北魏时著名的昙鸾法师晚年驻锡的道场,也是他践行和弘扬净土法门的大本营。此时,昙鸾法师已圆寂半个多世纪,寺内立有昙鸾法师的石碑,碑文记述了昙鸾法师生前怎样转而修学净土法门,念佛的精勤,及往生时种种瑞应。虽然此碑早已不存,碑文也无从确切考证,但道绰大师的《安乐集》有这样几行记述可能与此碑文有关。

  如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旛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19]
  道绰大师读过碑文,深为昙鸾法师的志向和修持所感动。于是立即下定决心舍去对《涅槃经》的宣讲和修持,改为专心致志地修持净土法门。迦才法师《净土论》卷下记载了这个经过:

  每常赞叹鸾法师智德高远,自云:相去千里悬殊,尚舍讲说,修净土业,已见往生。况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为多?将此为德,从大业五年已(以)来,即舍讲说,修净土行。[20]

  从此以后他潜心于弥陀净土诸经的研习,并广泛地涉猎了包括昙鸾法师在内的前辈六位主要与净土法门相关的大德的净土思想,对于净土法门的更加崇信。他说:

  流支三藏……慧宠……道场……昙鸾……大海……法上……前六大德,并是二谛神镜,斯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实希,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21]

  于是道绰大师一心专修净土法门,精进不懈,无有疲厌,每日念佛最少七万声,真正成为了一名专门修学净土法门的法师。当然他对昙鸾法师著作的研读更深入,受的影响也更大。

   (四)晚年修持宣扬净土法门,不遗余力
  经过多年的修学,到唐代贞观年间时,道绰大师已成为一名净土法门的高僧。为开示有缘人,他经常在玄中寺开讲《观无量寿经》,直终圆寂前后讲解此经达二百余遍。他的讲解,头头是道,精彩纷呈;以事设喻,明白清晰,易于理解;因机设化,灵活多样,让人百听不厌。即使偶有不信者,对道绰大师和净土法门不怀好意,欲加毁谤,一旦目睹道绰大师的风采,或一听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净土教义之后,无不为他的滔滔雄辩和仪貌风度所折服,无不改容归向。每次讲席,远近的信众总是踊跃前来,法喜充满。散席之时大众总是赞叹不已,念佛之声响彻林谷。

  道绰大师为使大家在念佛过程之中,更好地收摄身心,将念佛做为日常功课,他教大家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之时,记下数目,用常见的麻豆之类用以记数,每称名一声便记一粒,念念相次。日积月累,有人得豆五十石,多者达八九十石,少者也在三十石以上。人们称这种念佛方式为“小豆念佛”。他还将《木槵子经》中所说的念佛方法引入净土法门,开创了数珠念佛法。他教人用菩提子等制作念珠,口称佛号时,数珠一粒,以此记数。还亲自制作了大量的念珠分送来者,让大家共同数珠念佛。今天人们常见念佛人以念珠念佛的方式便是源自道绰大师。道绰大师还常教导大家,涕唾便利勿向西方,坐卧也不背西方。经化多年的苦心劝化,当时晋阳、太原、汶水三县七岁以上的男女都会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诚可谓如风偃草,念佛在当地,已经成为风俗。

  道绰大师以净土法门自行化他多有灵异出现,在民间递相传颂。到了唐朝贞观之时,大师已是德高望重,佳名美誉,早已传播开来,使得远在京师的太宗皇帝也有所耳闻。玄中寺现存金代翻刻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所立、前濮州尉林谔所撰的《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中就记载有太宗因文德皇后有病,曾驱车亲临玄中寺谒访供养道绰大师,为文德皇后的病祈愿的事[22]。

  道绰大师七十岁之时,不但身体康健,还新生龀齿。直到往生前,他依然容光焕发,精神矍烁,不断以念佛求生西方之义教化众生,讲说滔滔不绝,念佛孜孜不倦。贞观十九年(645)四月二十四日,大师预知时至,与道俗告别,二十七日于玄中寺入寂,时年八十有四。因其晚年常住在玄中寺,寺属西河汶水之地,后人又称他为“西河禅师”。

   三、《安乐集》的写作背景
  (一)道绰的著作
  道绰大师的著作,传下来的现仅有《安乐集》二卷。在道宣律师和迦才法师的记载都只有一种,其中道宣律师的记载为《净土论》二卷[23],书名当是传抄有误。在《新唐书·艺文志》中记载有《净土论》二卷、《行图》二卷[24],此中的《净土论》也应是指的《安乐集》。1094年日人永超编纂的《东域传灯目录》[25],另外还记载有《观经玄义》一卷。[26]

  由于多种原因,道绰大师所著的《安乐集》一度在国内佚失,经清末的杨仁山居士通过其友人南条文雄先生得以从日本寻回[27]。

   (二)《安乐集》的写作背景
  道绰大师八十余年的一生从南北朝之末至唐初,身经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时值中国古代社会经历数百年大分裂大动荡终于归于一统的时代。隋唐统一之前的南北朝,中国大地四分五裂,征伐连绵,洪水、蝗害等天灾频仍,史不绝书,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这期间,南北两地频繁更替的政权,基于佛教有助于化解矛盾、抚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生民身心的痛楚的原因,大多大力提倡佛教。政权的支持,大量民众的信仰渴求,给佛教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道绰大师生活的时代,佛教传入中国已有六七百年的时间[28]。南北朝时期,佛教由初传期进入了融汇发展期,中国佛教渐入佳境,中国文化也再现战国以来的第二次百家争鸣时代。此一时期,佛教早已跳出格义佛教的窠臼,形成了自己独立发展的路径。随着佛典不断的大量传入和翻译,僧俗两界义学大德的不断涌现,有许多精于一部经典或一类经典的学问僧,他们标举所得,聚徒讲学,成立学派,大量佛教著述的问世,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在南朝与北朝不同的环境中,佛教与儒家继续作出世与入世的辩争、与道教作较量教理和地位,与儒道二家作华戎之论,佛教内部的毗昙师、成实师、摄论师、地论师、涅槃师、四论师、三论师、四分律师、楞伽师、净土师等也纷纷切磋学说。结合寺院经济的发展,社会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佛教的发展正显示出强劲的势头,同时也积蓄着更大发展的内在因素。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