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光佛学院净土课程现况及省思(性仪法师)(3)

《中国净土教理史》则从中国念佛思想起源谈起,论及每个朝代的净土流派、主张及行持法,最后至清末及民国初年的结社念佛的情况。慈光禅学研究所净土课程就是教理史配合净土造像与禅观,探讨净土修持的本缘,观佛的

  《中国净土教理史》则从中国念佛思想起源谈起,论及每个朝代的净土流派、主张及行持法,最后至清末及民国初年的结社念佛的情况。慈光禅学研究所净土课程就是教理史配合净土造像与禅观,探讨净土修持的本缘,观佛的思想及修持,著重观佛入三昧的探讨。
  透过几部经论的探讨,往生净土的主要思想可归纳为一句:“发菩提心、信佛深愿、持戒修福、深观念佛、读诵经典、愿生净土,不昧因果。”但就修持法而言,善导等祖师都不劝令作观,大都专重称名念佛为主,何以故呢?如《往生礼赞偈》所答:“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今日以称名念佛为主的弘扬,在唐代的祖师已大力推荐主张了。但当时专弘净土者仍以研究净土经论为主,和今日稍不同。
  肆、学院净土课程思想之本质、特色及省思:
  透过以上的介绍,可概观净土之三经一论实已含括:修福、修观(修定)、发心、发愿、读诵大乘经典(确立正见)、礼拜、奉持斋戒、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修持。欲发扬此一法门,可深入探究理解其思想之本质及特色,溯其本源并依循历史发展脉络,而厘清思想在当代所扮演的角色,如此方能深契佛陀说法之本怀,也才能深入浅出并因时、因地、因根性而适当调整演教内容。以下分六点述说:
  一、佛陀说经之缘起及本怀--净土三经各有不同的当机众,须针对当机众而契机契理,但本怀皆同,就为助众生离苦得乐。
  二、掌握本怀深探及抉择义理—发菩提心,正行、助行不可偏废,福德智慧须双修,以深解义理指导行持法门--依持佛号、佛像及佛愿,佛身功德运心、修心、练心入三昧。
  三、适应时代环境因缘而开展、提倡不同的修持法
  四、透过行持入念佛三昧、观佛三昧--能见佛闻法,决定得生净土。不过,在行持法门的用功上,学院同学较弱,因为时间的分配偏重于义解,这部分需再加强。
  五、一切有相修持皆汇归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金刚般若智--实相念佛得契入常寂光净土。
  六、契合甚深见及般若智,而修持法确又有容易下手处。
  另外,今日学院能开出如此课程,同学能如此专心地学习,仍关涉到以下几种状况,这也是今日台湾佛教的现况吧!
  一、血缘、法缘之故:台湾净土思想得以承接大陆佛教之思想及行门。
  二、社会之安定:因此教育水平提升,各佛教寺院及团体又得以提供研究义解的环境。
  三、义解人才之养成:佛法深义得以持续弘扬。
  四、经济之稳定:促使经济生活不虞匮乏,有空闲并著重心灵资粮者,得以投入修法、护法卫教的行列。
  伍、结论:
  透过以上课程内容的简介及探讨,可知净土思想是甚深广大的,甚深见才能起广大行,著重发菩提心,发大愿,为助众生离苦得乐为本怀,又以念佛为具体可行的修持法,世出世间一切福德行皆不舍、难易浅深亦各应根机,才深切了知何以被赞誉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法门。今佛学院内对于净土思想及义理的探讨,乃著重全面性的深观,依此深观而起的念佛行持,将不易落入执事废理及偏重行持,但亦应识根机而定不同的教学法及修持法,以发挥净土法门的效用,并兼顾行持以达解行并重。
  如果以时代承接修法而论,一般以持名念佛(乃至计数念)为主要修持,乃因承继民初的念佛主张,也许民初乃因时代的动乱令人无心也无暇环境深入探讨经论,而以急求解脱为主的心较切吧,本无可厚非,今日虽政局不稳定但社会还算安定,一般有心以净土为一门深入之修持法者,则仍须尽力深入净土经藏并配合事行,则将智慧如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