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光佛学院净土课程现况及省思(性仪法师)(2)

大四:研究《释净土群疑论》为主,了解净土的诸多疑问及解答。确立对净土的信心。 研二:全面性探究净土主要所依的三经一论及《中国净土教理史》,掌握净土法门的缘起、根本精神、念佛三昧及观佛三昧的修持法,不废

  大四:研究《释净土群疑论》为主,了解净土的诸多疑问及解答。确立对净土的信心。
  研二:全面性探究净土主要所依的三经一论及《中国净土教理史》,掌握净土法门的缘起、根本精神、念佛三昧及观佛三昧的修持法,不废世出世间福,了知众生根、弥陀愿,自力配合他力方能成就庄严的国土。
  (二)、所用教材及主要思想
  1、高三的净土学课程—《弥陀要解》为主、《安乐集》
  一般以明末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为主,强调的思想有以下几个:“著重信、愿、行”、“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则视念佛之多寡”、“以持名念佛为主”、“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藕益大师倡禅、教、律三学一源之说,又以此三学不外于念佛一门,对于念佛有最广义的解释;有念他佛,念自佛,念自他佛三种,于《灵峰宗论.第四》示念佛三昧说:“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之王也。凡偏圆权实之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中流出,亦无不还归此三昧,门,诚为至圆顿之要旨,亦为三根普利之巧方便也。”
  此外,师以最广义解释念佛,唱道一切佛法皆归结于念佛;其中以阿弥陀经之执持名号为至简易,至奇特之法门。此法普被上、中、下三根,又摄事理,与不可思议之巧方便。在《宗论.第四》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
  “欲速脱轮回之苦者,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欲决定生极乐世界者,莫如以信为前导,以愿为后鞭。若能信决、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若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又主张执持者主要是执持不忘之义,忆持名号暂不忘舍,至一心不乱,为执持名号之义。其中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而忆持,是理持,不知而忆持名为事持。
  由上述可知,信愿为净土之基,行持为辅,而强调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但依根性而持亦得契入。因此课程之余也规定同学念佛、拜佛的日课,所以平日所见,拿念珠念佛、在殿堂礼佛的同学亦不在少数,所谓“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若能于行住坐卧、二六时中提著佛号不放、也可以达到念佛三昧的。
  福严佛学院初级部及慈光禅学院高中部也都是以此教材为讲授内容,可知《弥陀要解》思想极被肯定又适合初学者,然深者亦可见其深。
  另外也曾开过一年道绰所著的《安乐集》,主要内容强调“末法时期,众生须依称念佛名方能得救”。将佛陀一代时教分判为圣道、净土二门,以净土门乃相应于末法之钝根众生,故提倡念佛法门,劝人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后世日本将佛教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之风气,即由本书创始。其时代因缘乃因正逢北周武帝排佛事件,当时我国佛教之末法思想非常普遍,佛教之存续问题,已形成一种危机。当时又有三论宗诸师,以净土往生之说为有相之见,注释摄大乘论之诸家并认为念佛为“别时意”,诸多排斥净土法门,故道绰于此书中亦多有论辩。
  又依据大集经之五个五百年说,主张当时为第四个五百年,众生必须依靠称念佛名方能得救,遂极力提倡念佛法门。
  由《安乐集》可知,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乃因时代背景及末法思想所致。
  2、大一的净土课程—《无量寿经》为主
  所使用教材则因教师而异,曾开过藕益大师的《净土十要》中的《弥陀要解》、《西斋净土诗》及《念佛三昧宝王论》,另有《无量寿经》(康僧会所译)及《无量寿清净庄严平等觉经》(黄念祖居士所汇集),以下介绍:
  《念佛三昧宝王论》:唐、飞锡以念佛三昧为诸禅三昧中之宝王,遂倡导万善同归、三世通修之念佛。内分三大门,即:念未来佛、念现在佛、通念三世无不是佛等,其次再细分为二十门,如: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等。本书所广为援引之经论包括: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大宝积经、大集经、十住毗婆沙论、大乘起信论、安乐集等。但学习的同学似乎对这部论兴趣不大。
  《无量寿经》详述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时所发之四十八愿,以致果地圆满成佛,庄严国土,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并载明三辈往生之条件
  《无量寿清净庄严平等觉经》是综合各《无量寿经》的译本加以增减润饰另成一本,主要内容相同也易读,但此作法有一些诤议,此处不论。
  3、研二净土课程—三经一论及《中国净土教理史》为主
  内容则以研讨净土三经一论及《中国净土教理史》为主,三经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为世亲菩萨的《往生论》,三经主要内容谈的是:欲生西方极乐国土之众生所必修之净业正因,并以十六观法谛观阿弥陀佛之身相及极乐净土相,又释九品往生之因果;弥陀佛的本愿力及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三辈九品往生之条件。能透过主要经论并配合教理史探讨流传到中国后的思想历史的演变,是较能掌握净土的根本理念及修持方法的。以下则介绍观经、往生论的内容及殊胜义。
  佛陀演说每一部经都有其因缘,如《观无量寿佛经》的四个因缘为:
  1、厌苦缘,谓韦提希遭幽闭,厌世间苦,佛遂为说此经之缘起。
  2、欣净缘,谓韦提希遭苦恼,因而欣求安乐清净处,得佛为说此经之因缘。
  3、散善显行缘,谓佛为说修十六观之后三观的三福、九品等散善(显行),得以往生净土之缘。
  4、定善示观缘,谓佛为说以十六观之前十三观之定善(观门),得往生极乐世界之缘。
  主要内容:叙述佛陀应韦提希夫人所请,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说修三福、十六观为往生法。
  宗旨:唐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谓此经以观佛三昧为宗,又以念佛三昧为宗。相对于净影慧远、嘉祥吉藏等诸师所立十六观皆定善之说,而立十六观之后三观为九品之散善。又谓佛虽广说定、散两门之益,然佛意唯在专称阿弥陀佛名号。于十六观中,以第九阿弥陀佛真身观为最重要之观行,经题亦依之而立。
  观经虽以观佛、念佛为主,其本意则在于念佛。并谓称名之行为正定业,乃五种正行之一;其余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四者,则为助业,虽附随于称名,但并非往生之正因。[观经疏散善义]
  《往生论》乃印度世亲菩萨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修习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昙鸾作《往生论注》,兼依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明示难、易二道,他力、自力之别,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始阐净土立教之本义,并专重称名念佛,以求生净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