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印度佛教大宗(2)

唯识宗的根本知见为“境空识有”。 (4)唯识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 唯识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包括:《解深密经》、《楞伽经》、《瑜珈师地论》、《现观庄严论》、《金刚般若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唯识宗的根本知见为“境空识有”。
  (4)唯识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
  唯识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包括:《解深密经》、《楞伽经》、《瑜珈师地论》、《现观庄严论》、《金刚般若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圣教论》、《十地经论》、《三十唯识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
  (5)唯识宗的主要分支教派
  唯识宗的分支教派主要包括:一分家、二分家、三分家、四分家。
  一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
  二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与“相分”。
  三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相分”、“自证分”。
  四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二)中观宗佛教
  (1)中观宗的确立
  自唯识宗从大乘佛教中分立出来,大乘佛教就正式分成了两大根本宗系,即所谓:中观宗、唯识宗。
  除唯识宗外,依原来的大乘佛教教义的,称为中观宗。
  (2)中观宗的根本知见
  中观宗的根本知见为“心境俱空”。
  (3)中观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
  中观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包括:《法华经》、《涅槃经》、《般若经》、《维摩经》、《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百论》等。
  (4)中观宗的分支教派
  中观宗的分支教派主要包括:应成派、自续派。
  应成派主张一切法毕竟空。
  自续派主张一切法胜义中空,而在名言中实有自相。
  (三)中观宗与唯识宗的主要差别
  (1)关于三性说之差别
  唯识说一切法皆具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主张遍计所执性本空,而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实有。
  中观不依三性之说,主张一切法皆空。
  (2)于三时判教说之差别
  唯识依《解深密经》等经、《瑜珈师地论》等论立三时教。1、佛初于鹿苑转四谛小乘*轮,说四《阿含》,说诸有法皆从缘生,以破外道。虽以缘生无我,破外道我执,但未说法空。2、佛依遍计所执性而说诸法无自性空,说《般若》诸经,但于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未说实有。3、佛就  大乘正理,说遍计所执性空,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实有,说《解深密》等经。
  唯识认为此三时法教,第一时堕于有边,第二时堕于空边,皆非了义。而第三时说遍计所执性空,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实有,方为了义。
  中观依《般若》等经、《中论》等论立三时教。1、佛初于鹿苑明人我空,说心境俱有,以破外道执着。2、佛说法相大乘,以境空心有破小乘执着。而由于众生执着,不解空意,故以假名接引众生。3、佛说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之法。
  (3)于种性说之差别
  唯识顺五种性说,依《楞伽》、《瑜珈》等说众生有五种种性:1、声闻种性。2、辟支佛种性。3、如来乘性。4、不定乘性。5、无性。唯识主张“无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上菩提。”
  中观不顺五种性说,依《涅槃经》等,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
  (4)于一乘三乘说之差别
  唯识主张一乘是权教,三乘是实教。主张“一乘为方便”,“《深密》三时教中,初皆不成,次一向成,是若过若不及,皆非了义。第三时中,有性者成,无性不成,方为了义。”有性者成,无性不成,则成三乘教。
  中观主张三乘是权教,一乘是实教。依《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依《涅槃经》说“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依《入楞伽》说“二乘无实涅槃,但是三昧力故,后必当得无上菩提。”
  (5)阿赖耶识是否实有之差别
  唯识说阿赖耶识为实有,并说唯有阿赖耶识可以持种,保持业种到后世感果。
  中观说阿赖耶识并不实有,因阿赖耶识含藏染净种子,世世常变,不符实有的条件。至于持种问题,业种是因作业方有,所以业种并不实有,既业种本不实有,则持种的阿赖耶识也不必非实有不可。
  (6)是否有离识外境之差别
  唯识主张没有离识的外境,一切外境,皆是心识所变化的。
  中观主张有离识的外境,承认外境客观存在,只是外境都是依缘而起、与其他事物相互依存、并在不断变化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