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3)

二、正显圆通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 佛教 我,念佛三昧。 我者,大势至菩萨自称。无我而我,名曰真我。菩萨四相皆空,圆通为我,随众生机,故名

 

二、正显圆通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者,大势至菩萨自称。无我而我,名曰真我。菩萨四相皆空,圆通为我,随众生机,故名曰我。忆者,记忆。往昔,即过去。恒河沙劫者,梵语劫波,此间称劫。劫表时分,如普通凡夫,记年月相似;但年月时分极短,劫数时分极长。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别。合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此处是指大劫而言。印度有一条恒河,如同中国长江、黄河,甚阔甚长。恒河之沙,微细如面,以一沙算一大劫,如是一粒一粒,直至全河之沙算尽,此是极表劫数之多,远出于我们思量测度计算之外。所谓恒河沙劫,即无量数劫。有佛出世,乃对无佛出世而言;如今释尊已过去,弥勒尚未来,正是佛前佛后无佛出世之时。但释尊虽然过去,赖有言教存在;众生遇着,亦是有缘。我们凡夫,尘劳障隔,知识昏迷,记性再好,不过当生;前生之事,无人能记。诸佛菩萨,具宿命通,能忆过去无量千万亿劫之事,如在目前;故法华经云:“观彼久远,犹如今日。”大势至菩萨,于顶礼后,恭对释迦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由是次第,有十二位如来,于一劫中,相继成佛;其最后第十二尊,名超日月光佛。

 

按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名,分十二号。弥陀一名,具十二光明;十二光明,全归于弥陀一名,包含无遗。何以故?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觉。佛证果觉,圆满广大,无法不包,故能包含无遗。读此可知大势至菩萨,过去无量劫前,所遇十二如来,即今阿弥陀佛是也。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无量光佛。我们世间以日月为最光明广大,能照四大部洲;阿弥陀佛光明,此日月光明,过于百千万倍,故名超日月光。

 

大势至菩萨于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即以念佛法门,而开示之。所示之法,圆顿直捷,甚深切要。菩萨于闻法后,严谨受教,精进修持,即由念佛而得证三昧。本章经文,正是菩萨以大慈悲,向释迦佛,陈白自己,往昔发心修行之因缘,与得证念佛三昧之来源。唯此法门,圆顿直捷,简便易修,胜过一切法门。菩萨既已如是慈悲,降临娑婆,慇懃开导,普令深入。我们今得值遇,可算夙种净因,真是有缘。大家应当敬受慈训,精勤修习。欲识三昧,更观下文。

 

三昧二字是通名,念佛三昧是别名。二十五圣所修之法,皆名三昧;如眼根三昧、耳根三昧、鼻根三昧,乃至六识三昧、七大三昧;此外还有百千万种三昧,乃至无量三昧。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别于凡夫不定,与外道邪定;唯依佛法所修得证三昧,方名正定。正受,显非邪受,而不受一切邪受,故名正受。又一定一切定,故名正定;一受一切受,故名正受。此正显念佛圆通,初则由浅入深,到了熏修至极,能使因果相契,生佛一如,一念全体,全体一念,直与观音耳根圆通,等无有异。又念佛亦有四种分别: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此四种念佛,皆名念佛三昧;因下手虽异,得果全同,故同名念佛三昧。又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而能统摄一切三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成念佛三昧;因一心不乱之义,即正定、正受故。我们念佛,妄想纷飞,不能一心不乱;若依势至菩萨开导念佛法门,即得深入念佛圆通,定心修持,最易成就一心不乱之念佛三昧。故念佛法门,方便虽多,而推此法门,为最圆顿直捷,简便易修。所修之法,陈述如下。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先说二喻。今初。譬喻义者,借近明远,假浅入深,令诸听者,易于领会。譬如甲乙二人,甲专想念乙,乙若出门,甲想念之心更慇;但乙不想念甲,如同忘记了甲一样。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不期而遇曰逢,不逢即不遇。非见即未见。若逢、或见,即指专忆之甲而言。甲虽与乙离,因专忆故,随时忆念,仿佛见乙,如在左右,如在目前,乃至梦中,亦复皆然。不逢、非见,即指专忘之乙而言。乙因专忘,虽与甲遇,对面碰着,如同未逢、未见。按此二人,如是情形,因乙一人专忘,其甲一人,无论如何忆念,终难会晤相见。今就专忘方面而言,二人虽逢,等于未逢,虽见等于未见,当面错过,岂不惜哉!若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则相见不难。假使乙忆念甲,如同甲忆念乙一样,如是二人,必定如影随形,不相乖异;不但今生不相乖异,乃至生生世世,亦不乖异。因为彼此念念相忆,心心相合,自然生生世世,不相分离。故曰:“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人人可知。所云一专为忆者,即喻佛忆念众生也;一人专忘者,即喻一切迷倒众生,心不向佛也。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欠丝毫;若肯真实念佛求生西方,未来皆可成佛。但因众生迷倒,舍父逃走,流入娑婆浊恶苦海,生生世世,受诸苦恼,直至于今,无有休息;佛垂怜愍,无时忘舍。复因西方阿尔陀佛,与此娑婆众生,特别有缘,而怜念更甚,念念欲化度我们,接引我们,出离苦海,往生乐邦,尽未来际,同享妙乐,从彼进修,共证佛果;可惜我们众生,大都无心向佛,孤负佛恩,岂不愧哉!然未闻佛法,与不信佛者,固不必说;即已闻法与信佛者,亦有许多倘非真信。虽则念佛,而非真念;与此专忘之人,无少相殊。所以佛虽念念不忘众生,奈何众生无心向佛,虽与佛逢,等于不逢;虽则见佛,亦如未见。譬如有人,来此佛堂,不礼拜佛,不恭敬佛,心不介焉,如同未见。复如来此参加念佛者,亦有口虽念佛,心无至诚;人在佛堂,心向外缘。所以念佛人多,生西者少。如同浪子在外,习惯飘流,不想回家,自然终不能回。须知终不能回之毛病,全在专忘上面,错失大利也。你看前面一尊阿弥陀佛,一手持莲台,一手向下垂,俨然要想接引我们到西方去。谁知你也不想去,他也不想去,空劳佛慈,辜负佛恩。我们想起来,真是好惭愧!如果我们,真能心心向佛,如同久客思乡,一心要想回家去,决定生西不难。此乃正合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不但今生与佛相近,生生世世,决定不相乖异。须知不相乖异之效力,全在专忆上面,深得大益也。既蒙菩萨如是慈悲,指示我们,专用忆念阿弥陀佛之要诀;我们应当牢牢记在心头,不可暂时忘失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