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5)

甚至,愿力加精进、慈悲加精进、惭愧加精进、精进加精进,则又何事不成,何事不办呢? 要起精进之心,必须“如救头燃”,要觉“如少水鱼”;如此自能爱惜寸阴、珍惜时光,如夏禹的“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每日寸阴”。

  甚至,愿力加精进、慈悲加精进、惭愧加精进、精进加精进,则又何事不成,何事不办呢?
  要起精进之心,必须“如救头燃”,要觉“如少水鱼”;如此自能爱惜寸阴、珍惜时光,如夏禹的“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每日寸阴”。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以完成佛道,没有一位不经过历劫时间的煎熬,没有一位不历经各种苦行的磨练。有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一番寒澈骨,那有梅花扑鼻香?”
  玉琳国师的后裔,在雍正的香板催促下精进忘我,终于开悟;囚禁的受刑人,虽然头顶油灯,因精进忘却音乐歌舞,终能免死。还有葡萄架下的黄金,这不也是说明世法、出世法都要从精进才能有所收获的吗?
  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地藏王菩萨地狱度生,乃至历代祖师甘愿为众生作牛作马,诸菩萨大德甘愿布施头目髓脑,他们也是为了完成自我的所愿,到达法喜禅悦快乐的境地。
  所以,精进是辛苦呢?是快乐呢?如〈劝发菩提心文〉说:“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精进的“苦乐多少?”智者心中自有定论!↑
  五、论禅定波罗蜜的“动静一如”
  《佛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吾人的心,每天在五欲尘劳里逐境流转;由于心识妄动,障蔽本自清净的佛性真心,故而虽然佛陀明示“人人皆有佛性”,但是尘埃障蔽,凡夫终究不是如来。唯有息缘静虑,才能开显本有的智慧,才能明心见性,证悟成佛。故佛法一直召告世人:“摄心一处,便是功德;散心片刻,即名烦恼。”
  摄心一处,这就是禅定。禅定意译静虑,是指令心专注于一境,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如《大智度论》说:“摄诸乱心,名为禅定。”而妄念乱心,轻飘如烟如云,像鸿毛似的在空中驰散不停;如狂风暴雨,不可以制止;也如心猿意马,掣电雷声,无法禁止;又如浑浊污水、明镜蒙尘,不能见到自己本来面目,常沦生死,亦可哀矣!
  禅定是三无漏学之一。定与慧是相应不离的,亦如止观;定为止,慧为观。菩萨修行,若无定慧等持、止观双修,则佛道难成。定慧、止观的关系,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成实论》也说:“止能遮结,观能断灭;止如捉草,观如镰刈;止如扫地,观如除粪;止如揩垢,观如水洗……。”
  禅定是成佛的要津。提到禅定,中国社会一般人士由于不了解禅定的真义,大都认为端身正坐、眼观鼻、鼻观心即为参禅入定,所以把禅定规划为如槁木死灰般,而不知禅定乃是活泼泼的生活中的受用。例如,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要求道悟禅师指示修道法要,道悟禅师说:“你端茶给我,我为你喝;你捧饭给我,我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不都是在指示心要给你吗?”
  禅,就是生活。日常生活中,搬柴运水,无非是禅;扬眉瞬目,亦皆禅意;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禅是活泼泼的春花秋月,那里能把禅定看作老僧入定,不问世事呢?
  有学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不必另外用功。六祖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圣凡相通的。所以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确切的说,它超越了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他如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在在都是说明:禅在生活中。如果没有活泼泼的生活,那里能有活泼泼的禅意呢?
  禅就是自然而然,禅就是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他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所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心境合一,物我两忘。
  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注意当下,俯拾即是。
  平时一般人更有一个错觉,以为参禅一定要到深山寂静的地方才能证悟。实际上,修禅不一定要离开大众,独自到深山古寺去苦修,禅与生活并不脱节。快川禅师云:“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只要把心头的嗔恨怒火熄灭,何处不是清凉的山水美景呢?热闹场中也可以做道场。“老婆烧庵”,说明真正悟道的禅师,并非一般人想像中的槁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师,心怀众生,生活风趣,而且更具幽默智慧。在他们心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那么自然。
  惠能大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禅定应该是“心离于相,不被境转”;亦即禅定是指自心调伏的“静定”,但不一定是“静坐”。
  参禅不能光靠打坐,打坐也不一定就能成佛,正如般若寺里,怀让禅师问马祖道一:如牛拉车,车子不走,是打牛呢?还是打车呢?车子是身体,牛是我们的心。因此,六祖大师指示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真正的禅,应该是从一切行住坐卧中去体现,从一切处去实践;能够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一如”,才是真正的禅定。
  打坐虽然不一定是禅,不过对于初机者,打坐仍不失为入道之门。尤其一般社会工商人士,每天如能静坐十至二十分钟,让心由动返静,让心灵获得片刻的宁静,从中也能感受到一份安详、愉悦的法喜,这也是一种充电。
  所以,禅,是活泼呢?是呆板呢?禅是活泼、幽默、慈悲、智慧!禅如一盆花,一幅画,又如调味料,生活中有了禅,就能凭添人生的情趣,增加人生的况味,让我们过著艺术的生活,活出圆融的生命。生命中有了禅,自能随缘放旷,任性逍遥,天地何其宽广,人生何苦之有! ↑
  六、论般若波罗蜜的“内外圆成”
  《大智度论》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般若是六度的根本,能导万行以入智海。六波罗蜜中,布施、持戒、忍辱等前五者,即使一般的凡夫、外道也能奉行;但是有了般若,布施才能“三轮体空”、持戒才能“止作双持”、忍辱才能“不忍而忍”……。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有了般若才能圆满“六波罗蜜”,才能转世间法为出世法,所以《大智度论》说:“譬如盲人,虽有百千万众,无有导者,不能进趣城邑聚落。五波罗蜜离般若波罗蜜,亦如盲人无导,不能修道至萨婆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