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4)

在《增一阿含经》说:“小孩以啼哭为力,女人以娇媚为力,国王以威势为力,罗汉以少欲为力,比丘以忍辱为力,菩萨以大悲为力。”忍辱就是坚强、稳固、磨练,所谓“白玉还须妙手磨”,一件艺术品须经雕刻师的精雕细

  在《增一阿含经》说:“小孩以啼哭为力,女人以娇媚为力,国王以威势为力,罗汉以少欲为力,比丘以忍辱为力,菩萨以大悲为力。”忍辱就是坚强、稳固、磨练,所谓“白玉还须妙手磨”,一件艺术品须经雕刻师的精雕细琢,才能永世流传;梅花须经霜雪的洗礼,才能芳香扑鼻。人的一生如果不经过寒霜雨雪,反而难成大器,因此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发大心布施眼珠,而得人天赐助;阿那律精进修行,以致眼瞎,后得佛陀教以修行法而得天眼通。所以《私呵昧经》说:“菩萨之行,忍辱为本,以立忍力乃疾得佛。”
  忍辱是为了对治嗔心,嗔是三毒之一,所谓《佛遗教经》云:“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法苑珠林》也说:“嗔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又说嗔心是“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大斧”。嗔心一起,可以障闭我人的智慧,如同天上的乌云掩盖明月;又像野火烧尽林木。所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吾人学佛修行,累积功德,禁不住一次的暴怒,所谓“佛前多劫修供养,所积广大福德缘;一念嗔心才兴起,尽焚彼福成灰烬”。因此寒山大师说:“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忍辱的利益,如《忍辱经》说:“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世无所怙,唯忍可恃;忍为安宅,灾怪不生。”“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法句经》也说:“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因此,“为欲自利,利益他人,应当行忍”(《正法念处经》)。
  世人都以为忍辱是吃亏、受气、退让,是怯懦的行为。其实,如同挑夫,没有力量的人,只能挑二十斤;稍为有力的人,可以挑八十斤;真正有力的人,能挑二百斤,所以能担、能受、能忍,就是力量。有力量的人,面对荣辱毁誉、利衰苦乐,都能担当;因其担当,所获利益,无与伦比。
  所以,学习能忍,在世间生活、生存,才能不会灰心动性,这不只是说“忍一口气,风平浪静”而已,以忍处世,功德无比。
  忍辱之于人,是利?是衰?不言而喻。 ↑
  四、论精进波罗蜜的“苦乐多少”
  工作要精进勤劳,修行也要精进勤劳;精进究竟是辛苦呢?还是快乐呢?
  如果把精进说成是辛苦,谁会心甘情愿的精进呢?如果把精进说成是快乐,这不是很有内涵和意义吗?假如把精进说成有辛苦,更有快乐,这也是很公平的事呀!
  谚云:“黄金随潮水流来,也要你早起去捞它。”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你要怎么收获,就先怎么栽!”这是必然的因果定律。
  中国古代的士人举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都是由于精进而得;佛陀也曾告诉弟子:“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遗教经论》)
  所谓“精进”,纯而不杂曰“精”,前而不退曰“进”。依佛教的教义而言,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过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进,克服困难,务期到达目标,就叫做“精进”。
  精进能普遍策发一切善行,与一切功德相应。因此精进虽在六波罗蜜中排行第四,然六波罗蜜若无精进,则其余五者皆不能完成波罗蜜(圆满),因为“精进法是一切善行的力量,能出生一切诸道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论》)。可见精进是修道的根本。
  精进,必须是正当而有益于人我的行为,才是正精进。佛经有四种正精进,即: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除灭。(《发菩提心经论》)菩萨若无此四种精进,即不能圆满精进波罗蜜。
  精进是为了对治懈怠。“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佛说菩萨本行经》)懈怠是众行之累,是人生之病。在家懒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丧于法宝;故应以“精进”对治而才能波罗蜜。
  精进又分“心精进”,旨在断贪嗔烦恼(去恶),以及“身精进”,即广修诸善法(行善)。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弥勒菩萨本与佛陀同时修行,佛陀因为发勇猛精进心,故早于弥勒菩萨成佛。因此,佛陀曾经告诉阿难尊者:“在家精进,衣食丰饶,居业益广,远近称叹;出家精进,行道皆成。欲得具足三十七品,诸禅三昧,道法之藏,截生死流,至泥洹岸,无为安乐,当勤精进,勤修为本。”
  此外,《月灯三昧经》说精进有十种利益:“一者他不折伏,二者得佛所摄,三者为非人所护,四者闻法不忘,五者未闻能闻,六者增长辩才,七者得三昧性,八者少病少恼,九者随所得食,食已能消,十者如优钵罗花,不同于杵。”
  精进的利益,不但能对治懈怠,而且能够成就菩提。办事精进,事业得成;修行精进,功行必就;今世精进,于未来世必能成就大人奇特功业。但是一般凡夫莫不以精进为苦,视工作与修行为畏途,所以事业无精进之力,修行无精进之因,何能有成就的结果呢?在长远的佛道之上,必须要精进才能完成;精进之道,必须要:
  第一、精进常念众生苦:如胜鬘夫人所发愿:“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胜鬘经》)像如此精进愍念众生的慈心悲愿,自然能激发菩提道念,精进修行。
  第二、精进常存无常观:如《起信论》说:“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吾人所以懒惰懈怠,大都源于存在著「今日又明日,明日复明日”的心态,故而因循蹉跎;若知生命在呼吸间,正如“普贤警众偈”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那么吾人在二六时中,岂敢懈怠?岂能不发勇猛精进之心呢?
  假如用数字来计算,则布施加精进、持戒加精进、忍辱加精进、禅定加精进、般若加精进,则又何事不成,何事不办呢?
  依此类推,工作加精进、读书加精进、行善加精进、发心加精进,则又何事不办,何事不成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