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看起来非常难为,但是如果懂得藉助布施的关系,调和人我一致,促进好因好缘的果报,是难行而能行,能对自己的修持成就有所增长,则又何尝不好呢? 所以,真正布施者,不单是给人,也是给己;在佛教里,施者、受者,所有功德,等无差别。所谓布施者,应该感谢对方接受我布施的善缘,甚至要能“能所双亡,三轮体空”,才能名为布施波罗蜜。 布施如果希求别人的报答,或是为了获得善名美誉,就不名为“喜舍”,而仍然是贪,所以布施时喜舍很重要。欢喜的布施,所获功德,在佛经里即以尼拘陀树为例,说明一粒种子就能结出满树的累累果实,因此布施有“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的利益。 此外,根据经典之说,布施的果报依所施之物不同而有别,例如: 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优婆塞戒经》) 若以华施,具陀罗尼七觉华故;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涂身故;若以果施,具足成就无漏果故;若以食施,具足命辨色力乐故;以衣服施,具清净色除无惭愧故;以灯明施,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诸法性故;以象马车乘施,得无上乘具足神通故;以缨络施,具足八十随形好故;以珍宝施,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以筋力仆使施,具佛十力四无畏故。(《发菩提心经论》) 布施饮食,得力色命乐瞻;若布施衣服,得生知惭愧,威德端正,身心安乐;若施房舍则得种种七宝宫观,自然而有五欲自娱;若施井池泉水种种好浆,所生则得无饥无渴,五欲备有;若施桥船及诸履屣,生有种种车马具足;若施园林则得豪尊,为一切依止。(《大智度论》) 布施的内容,也不只是从有形有相的财物上来论价值的大小、多少,其他如出力做义工、说好话、讲佛法、心香一瓣、随喜赞叹等,皆不失为布施的好方法。布施有所谓“心田事不同,果报分胜劣”,有时小小的布施,例如“贫女一灯”,因一钱的布施而成为皇后;乃至一个小小的面包,如果布施后能至心回向功德,愿天下人皆得饱满,如此心量大,功德自然不一样。甚至“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过去现在因果经》) 由此可见,布施也不一定要有钱有财,有心更为重要,心意的祝福最为第一。因为其他的布施都是有形、有相、有为的功德,而心意的祝福却是无形、无相、无为,功德自然也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 总之,布施的方法有多种,具体的说,尊重他人、言语鼓励、礼貌微笑、传授技能、心理辅导……等,都是最好的布施。尤其经中有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财施人人能做,法布施则非人人可为,所以“慈善容易,文教难”;能够把布施的层次由“财施”提升为“法施”,则自他的受益也愈大,因为法施有五种殊胜: 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 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之福不出欲界。 三者,法施能净法身,财施但唯增长于色。 四者,法施无穷,财施有尽。 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金光明最胜王经》) 《布施经》说:贫穷者,因为前世贪吝不舍之故;大富者,因为前世乐善好施之故。所以,布施表面上看似给人,实际上获益的却是自己。布施如播种,不在田里撒下种子,怎么会有收成呢?有播种必然就会有收获,只是何时收成,则就有待因缘成熟。 综上所述,布施是给人呢?还是给自己呢?所谓“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布施不但是摄受他人之道,其实也是自己发财之道,所以布施是“自他得益”,自无疑义。 ↑ 二、论持戒波罗蜜的“缚脱关系” 持戒,是学佛修行的重要课题。戒,就是身口意行为依循的准则,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人无规矩的约束,就会放纵身心;戒能将吾人的身心导入道德的正轨,进而迈向解脱自由的大道,所以《佛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又说吾人要“以戒为师”。 戒,就如法律、校规。持戒,犹如守法、守纪,一个人违犯国法,须受法律的制裁;违犯戒律,也会受到因果律的报应。因此,并非佛教徒才要持戒;戒律,人人皆应受持,正如人人皆应守法一样。因为持戒才是做人的根本。 国家的法律乃至学校的校规,只是消极的自我规范不作恶;佛教的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七佛通偈”),这就不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自我规范;进而更要积极的修德行善,利益他人。如《菩萨地持经》云:“持戒者,心不悔恨,常得欢喜。乃至心定诸自利事,是名自摄;普施众生一切无畏,是名摄他。”所以持戒是自利利他的大乘法门,更是解脱束缚的重要途径。 戒,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但佛教的戒律更著重在“饶益有情戒”,只要是为了救人,即使要负因果,也不畏惧,因此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曾有“杀一救百”的事例,此即说明佛教戒律不但是消极的行善,更重视积极的救人。 佛教的戒律尤其有极大的通融性,犯波罗夷的四恶法戒,是不通忏悔的;但是违犯其他的戒条,却有很大的忏悔改过空间。一般人因为害怕犯戒,故而不敢受戒;其实受戒而犯戒,只要有忏悔之心,就有得救的动力。不受戒并不表示犯戒就没有果报,受戒反而知道忏悔改过,而能减轻罪业。佛经把罪业比喻为石头,忏悔如法船;有了忏悔的法船,就能承载罪业的石头而不致沉沦。一般人认为不受戒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想当然尔的以为不受戒便不会犯戒,这是破见。“破戒”可以忏悔,“破见”则不通忏悔。 在佛教中,一个破戒的人并非可耻,只要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个破见的人,则如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破见,是根本思想上的错误。行为上的过失,可以医治矫正;而根本思想的错误,则真理法水永远再也无法流入他的心中。因此,一个人宁可受戒而犯戒,也不能不受戒而犯戒,因为“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五分律》)。 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戒学居首,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生慧,有了智慧才能免于沉沦生死苦海,因此“戒是无上菩提本”(《华严经》),持戒也是解脱的途径之一。相对的,不持戒,却希求解脱,正如《大智度论》说:“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渡,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 受戒的利益好处,散见于诸多经论之中,例如: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长阿含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